北京中学2017·春·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江南行(2)——穿梭于古今之中,游走于动静之间
来源:本网 时间:2017-05-11 09:03
江南行第二天,行程紧凑,内容丰富。参观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苏州博物馆,探寻处处小桥流水、终日枕河而眠的乌镇,凭吊心昭天日、气壮山河的岳飞,泛舟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的西湖。阅历课程,让我们穿梭于古今之中,与文物对话;让我们游走于动静之间,与自然交流。

 


博物馆中看宝藏

王怡玮 

苏州博物馆是我们今天阅历课程的第一站。它的设计精巧奇妙,别出心裁。它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收官之作,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集古典苏州园林、传统苏州建筑、西方艺术风格于一体,精致且美观。

在粉墙黛瓦的古色古香中,巧妙地代入西方设计感十足的几何图形,既不让人感到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又在千篇一律,过于素净普通的传统建筑中加入了绝妙的创新元素,古今中外融合,比例把握得刚刚好。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地下通风和创新木质采光长廊,这座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

苏州博物馆中有两件镇馆之宝。一件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珍珠舍利塔,上面镶嵌了四百多颗珍珠,舍利塔又高又细,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依旧闪着点点金光,异常华贵,实乃珍品。

另一件则其貌不扬,看起来很普通。它是一套颜色不太常见,但是光芒温润,胎身光滑的碗碟。可是听讲解员一讲才知道,那竟是兴盛于五代时期现在却失传已久的秘色瓷。这套碗碟的全名叫作秘色青瓷莲花碗。秘色瓷现存数量屈指可数,由于配料秘方保密,又不准庶民使用,所以数量有限。而这个碗上有着细腻逼真,流畅精致的莲花花瓣纹路,轮廓线条流畅,几乎找不出一丝瑕疵,它颜色温润如水,不鲜艳,不刺眼,明朗温柔得简直像触手生温、宛如君子的玉石。这才是真正的镇馆之宝。

看来,不光人不可貌相,连东西也是一样啊。    


苏州博物馆

李静莹 

小心!身旁同学的提醒,让我注意到了被工作人员推到门口的遮阳架。没有丝毫被吓到的惊讶,我倒是有一丝欣喜。因为,这证明,苏州博物馆要开门了。

迫不及待地进到了大厅里,酷似八角亭的房顶在极简的几何图形的拼接下不失传统,做到了最大化的创新。这,就是出自贝聿铭先生之手的,他为故乡所创作的收官之作----苏州博物馆。前些日子,贝聿铭先生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大寿。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怀着敬慕与欣赏之情,为贝聿铭先生送上迟来的祝福。

根本无暇顾及馆内的藏品,在新颖的建筑面前,再珍贵的展品都不足为奇。每间展厅的采光效果都非常好,贝先生利用最小的空间建造窗户,大部分窗户设在房顶,达到了让博物馆透光时间长、透光面积最大化的效果。馆外,瘦高的太湖石隔着玻璃向我们招手,潺潺流水在我们脚下肆游,青林翠竹交相掩映。我们徜徉在并非园林的博物馆中,却感受着园林的因素无处不在,精妙的设计吸引得我不愿离开,这不都是因为大师的匠心独运吗?


静谧的乌镇

闫锦  

乌镇,是中国江南的一个古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水中不时有乌篷船经过,别有风味。古镇已逾六千年历史,石桥刚健,木雕清逸,富有灵气。初去乌镇的人,可能会觉得她就像一个小的威尼斯城。这里有小桥流水,有摇桨摆渡的乌篷船,有与河相依相伴的生活气息。让人很向往。

古镇巷子悠长静寂,游人如织却鲜有人声,没有挤到路沿的商家店铺,没有喧嚣的吆喝兜售,多的是茶楼、住家、旅社,偶尔你也会看到一些卖花布、布鞋,银饰、竹器,粽子米糕的人,他们大多缩在店里,日子显得很悠闲。

在我眼里,乌镇有一种古老静谧的气质,这是让我喜欢它的原因。乌镇没有其他小镇常见的蜘蛛网式的电线,这些东西都藏在了石板街下,这让乌镇与自然融为一体,显现出纯真、唯美的本色。

乌镇的桥很多,透过桥边的柳帘,你能看到乌篷船就停在河岸。乌篷船就像是一艘载满史书的船,在诉说着乌镇的历史。水边人家里,一株观赏桃,新叶寥寥,花苞却很多;粉红一片。凑近看,一些性急的花苞已经放开了花瓣。桃红柳绿配上白墙、黑瓦和青石板,使得乌镇显得更加美妙了。

行走乌镇,在温情与刚烈里感知这个江南水乡的特性。那些景、那些人,看过、听过、感受过。这一切都在我的心里,久久回味。


乌镇,你去哪儿了?

黄艾嘉

乌镇是我梦中的天堂,而今日一去,却并没有书中描绘的那么美好。想象中的乌镇应是静的,清的,而如今,却并不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粉墙黛瓦、青瓷浅墨、恬淡朴实的感觉并没有完美的呈现出来。为何变成这样?我想是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使乌镇被开发成了旅游胜地。乌泱乌泱的人走在东市的一条街上,吸烟,乱扔杂物,让这座被岁月沉淀的古镇少了一丝安详、一丝洁净,这是乌镇原本应有的样子么?

我所向往的乌镇,应该是随和的。它犹如一位安详的老人,沉默寡言却底蕴深厚。它又似一位灵秀的少女,生机洋溢又曼妙多姿。夜晚时,撑一支竹篙,在微风吹拂下,在水波荡漾中,可静赏它美好的月色;白昼时,游走于深巷里弄,可看到洗衣染布,酿酒弄茶。但眼前的乌镇,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书中看到的乌镇,原本静谧的乌镇,去哪儿了呢? 


创新与遗失

潘灏辰

      在苏州这片繁荣的土地上,人们居住的建筑多是黑瓦白墙的小平房,在质朴中透着典雅。放眼望去,只有一处建筑显得格外特别,这便是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今天上午,我们就来到了这座特别的建筑中参观,体会苏州的历史文化。

下车后,我一眼就看到了这座与周围建筑风格有很大不同的建筑——苏州博物馆。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厅。与江南民居的小巧精致不同,这个大厅虽然也用黑瓦白墙建成,但却无处不透露出西方教堂的宏伟与庄严,而屋顶则设计成了多面体的结构。这种设计搭配非但没有让我产生违和感,反而让我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看着看着,我不禁开始佩服贝聿铭先生对中西方各个建筑风格尺度的把握之精确,确实是无人能及。

从大厅走进展馆,要经过一段长廊。因为长廊在博物馆楼中的位置原因,这段长廊的设计不能像江南民居的长廊两边透光,上边封闭;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两边封闭,上边用玻璃透光。这种设计不但巧妙的解决了位置原因带来的采光问题,而且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现代化的科技感。

展馆内的采光也是非常的良好,屋顶依然采用玻璃进行透光,两旁的墙壁开凿出两扇菱形的窗户。这种设计使得室内光线十分明亮,而且不管太阳在哪个方位,屋内的光线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这种设计让我们在欣赏苏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感受着中西方文化结合的视觉美感。

参观完著名的苏州博物馆后,我们驱车来到了我已经向往许久的江南小镇——乌镇。走进乌镇,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不宽的河水中行着几条乌篷船,船夫在两船交会时,会用他们强壮的手臂猛划几下船桨,以调整方向相互避让。桥上和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而店铺则是一家连着一家,使古城乌镇变得十分热闹。所有的建筑都是白色的墙壁、黑色的瓦片、褐色的木头搭建而成的,显得整齐划一,与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泼墨的山水画。

走出乌镇后,我感觉悲喜交加:喜的是在很多古镇已经面临消失的情况下,乌镇仍然保持着它的一份质朴,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悲的是现在的乌镇已经没有了之前作家笔下的典雅与清幽,我们不再漫步在烟雨中的青石板路上,悠然的走到目的地,而是被游人推搡裹挟着前行,一眼望去,哪儿都是人,哪还有当年的幽静?这让我感到些许的失落。

参观苏州博物馆,我感到了文明的创新。游走于水乡古镇,我感到了文明的遗失。


 怀念岳飞

秦翔宇

乌镇之后,就来到了本次阅历课程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岳王庙了,此行,是为了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抗金大将——岳飞。

来到岳王庙前,我们一起朗诵了岳飞的名篇——气势磅礴的《满江红》。这首词不仅仅有岳飞对于北宋王朝的衰败的哀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也有岳飞对于战争形势,收复失地的渴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有岳飞对于后人的教育和自我的警醒——“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在朗诵的时候,仿佛见到了岳飞在尸横遍野的沙场上杀敌报国,似乎见到了岳飞在教导将士们一血靖康之变以来的耻辱!

入室参观,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心昭天日气壮山河等匾额,体现了后人对岳飞的肯定与敬仰。岳飞,这个民族英雄,一生精忠报国,最终却被奸臣陷害而死,可谓悲剧收场。但是,正义的事物无论受到如何冤屈,总会得到平反昭雪,岳飞也不例外。平反后,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受到所有人的敬仰,而大奸臣秦桧等人被铸成跪像,跪在岳飞面前,受后人唾骂,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怀念岳飞,怀念一种民族气节,怀念一种爱国精神。 

 

一半勾留是此湖

谢佳

画图云是西湖景,曾到西湖是画图。西湖风景如画,若说杭州的美景有十分,那西湖恐怕就占了一半。而与西湖有关的故事,大多是经典的:白娘子和许仙情定断桥;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文人墨客在梦中的西泠柳树下,与苏小小并吟半首诗词……总之,西湖在我心里,一直都是一个文艺的存在。

乘船游于湖中,孤山不孤”——连绵起伏的山峰中隐隐约约能看见雷峰塔的塔尖。苏堤、白堤于西湖而言,就像纸上墨痕般风雅秀美,西湖六桥旁的柳树随着船的移动越来越模糊了,不知能否有幸窥见藏于林间的净慈寺的边角呢……

当目光触及到阻隔我们与西湖接触的栏杆时,不觉想起了《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多愁善感的江南女子独自倚在栏边,凭栏远眺却望不见归人,芳心碎,徒留世人嗟叹。

人在世间扮演着一个浪子的角色,没有根,随时可以来,又随时可以走。但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有着同样的想法——停在这里,再也不走。或是为了西湖的美景,或是为了那个和他共赏美景的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我不得不慨叹诗词的精炼。

西湖是温暖的,悬在我的记忆里,发着光,散发着书不明画不尽的美丽。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