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7·春·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江南行(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本网 时间:2017-05-11 19:56
江南行的第三天上午,在杭州手工艺活态博物馆,同学们分组体验了扇、伞、蛋壳绘画,以及紫砂、剪纸的制作。之后参观了扇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下午,同学们走进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结合学习单,更立体地了解了鲁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本走向生活,动手加动脑的学习方式,一定会让知识更牢固,认识更全面。

 

乐此扇

赵慕雪

艳阳高照,美景良辰,与师友同行,体验参观。

沿小径而行,但见高旗三四举,花随风舞。忽闻乐声,抬眼四顾,见数十人欢歌乐舞,步履轻盈,俱有喜态。

至馆,同道皆品刀剪剑之乐,吾独喜扇。行于扇专馆,一巨扇现于眼前,扇上山水人家突兀,三两个小庄,立于山中。庄旁几株小松,坚韧挺拔。松旁一户家小,饲牲畜,翼然开双臂,愉悦满面,脚下芳草萋萋,远处小山连绵。画面飘忽于朦胧之中,妖艳于沧海之间。

恍惚置身画中,心神俱醉,飘然若仙。翻墙走壁,穿林下山,踯躅青莽,访毕人家,下至湖边。坐于枯木之上,望湖面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水中小鱼踟蹰,无意远行,与余面面相觑。

余拾一野花,觑小径,竹柏影相交辉映,日光斑驳。林尽,忽见白头翁执木垂钓,无饵。问其因,笑而不答。

扇游辄逝,忆方才之行,何不乐此扇?


 

秦贝乐

告别了苏州的典雅别致与乌镇的灵秀清雅,送走了杭州的热闹繁华,今天,我们来到了绍兴,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

首先,我们在博物馆旁边的体验馆里做了手工。我选择的体验项目是给折扇扇面绘画。折扇好啊,漫步在烟雨江南,穿一身汉服,撑一把油纸伞,摇一把折扇,古色古香,风流倜傥。随着折扇的一张一合一摇,低声吟诗,好一番风流文人之潇洒。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处处可以看到折扇的身影,一把把都是那样的精致,扇面上的景物惟妙惟肖,好似把整个江南都收入其中。折扇是展现风雅的道具,是凝聚山水的载体。自己制作,会是何种感觉?

一幅洁净空白的扇面,一盒整齐干爽的颜料,一根轻巧细长的画笔,还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将创造出一幅怎样的折扇图呢?创作过程中,我的脑中不断的浮现着苏州典雅的园林,乌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虽然胸中有丘壑,无奈笔下功夫太差,落到扇面上,则画出了一幅毫无灵气的尴尬图画。果然,一座城市的文化精华,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我呈现的,但毕竟是第一次制作扇面,情有可原嘛。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扇博物馆。扇子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折扇与平扇。折扇可以折起打开,是文人墨客的不二之选,也是戏曲文化的载体。明清时期,折扇的制作和使用达到鼎盛。平扇则是家中扇凉用的,它的制作材料丰富,有竹子、蒲葵、麦秸等。


扇子从夏朝开始出现,直到清朝乃至现在还在延续。最早最出名的扇子应该是诸葛亮的鹅毛扇,因为诸葛亮本人十分善于为刘备出谋划策,充满智慧,所有他所拥有的鹅毛扇也是智慧的象征。还有一种普遍在王朝中出现的柄很长的扇子则是帝王仪仗用的,象征着地位与阶层。现代社会最名贵也是最家喻户晓的扇子是王星记的黑纸扇,因为防水效果较好,所以有着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经96道工序制成。扇子扇面上的画大多是名画,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美术功底。

杭州的扇子颇负盛名,这里出产的扇子,几乎包括了中国所有品种扇子的一半。在扇博物馆中,最大的扇子高2.6米,展开长度5米,号称天下第一扇。扇面上囊括了整个西湖的优美景色。这么美的扇子如果坏了怎么办呢,扔了太可惜了,再买一把又舍不得过去那把,于是专门修补扇子的师傅便出现了,我们称他们为扇匠。

一把小小的扇子就含有这么多的文化,难怪有人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呢。


 

制作紫砂壶

秦翔宇

今天,我进行了紫砂捏塑的体验。

我刚刚拿到那一团浆糊似的紫砂胚的时候,感到大惑不解,平常我所见到的紫砂壶,都是紫色的,雅致而富有光泽,与这个丑陋的泥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材料毕竟是材料,管它是啥样,只要能捏出作品就可以了。我排除疑问,开始捏塑了。我的设计是做一个带把手、带盖子的茶杯。然而做出这个并不是一件易事。

最开始,我尝试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我用力揉出一个球体,然后将该球体放在桌子上后用力按压,使之变为一个又粗又矮的圆柱体,之后从圆柱体顶面的圆心处抠出一个洞,然而,当抠出这个洞之后,茶杯的两个杯壁都因为重力原因解体了,我感到有些沮丧

然后,我又尝试了另一种方法。开始的步骤我重复了刚才的程序,到出现问题的那一步,我在杯壁处喷上大量的水,重新粘上准备好的紫砂胚,意图在修理被重力影响的杯壁。然而,由于水加得过多,影响了紫砂的强度,壶再次解体,我有些心灰意冷。

我不抱希望地开始了最后一次尝试。这次我先制作一个茶杯的底面,之后做出三个宽度和厚度都相等的长方形,围住圆面,再加上把手和杯盖,茶杯便做好了。这次无论我如何摇晃,它都没有散架,十分坚固。

我最终成功了,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快乐,也明白了,坚持不一定能胜利,但是不坚持,是永远不能胜利的。


 

弄紫砂,识刀剑

刘海天

杭州有人间天堂之称,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雷峰夕照,曲院风荷,三潭印月的美景仍然回荡在心头,美丽的西湖被我们尽收眼底。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旅行。

今天的第一站是杭州手工艺活态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记录了苏州人民历史记载以来的所有手工制品,把古人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手工艺活态博物馆中有很多体验活动,我选择了紫砂壶制作。紫砂的黏性非常高,稍不注意就会粘在手上,无法擦掉。但是加水过多又会使紫砂变得软趴趴,不可塑形。一开始,我胸有成竹,以为紫砂是非常容易制作的。但是,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紫砂是“一盏不省油的灯”,既需要耐心,又需要细心,否则就败绩无成了!最终,我制成了一个紫砂壶,烧制以后可以盛水。为此,我非常高兴,毕竟这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制作完紫砂壶,我们前往刀剪剑博物馆。“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为剪。”古代人的剑象征着他们的权利,权力越高的人剑的装饰越精致。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宝剑。刀是只开一刃的,所以打仗时大多用来砍杀。世界上有很多名刀,如日本武士刀、骑兵刀,现在的德国双立人刀具也是很有名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冷兵器已经被历史淘汰,如今的刀剑大多数是艺术品或生活用品。高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冷兵器。

参观完了,我深有体会。那些宝刀、宝剑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就会使铁胚变形,最终失败,成为废铁。所以说只有功夫深,铁杵才能磨成针。

 

刀剑文化

黄骏崧

在刀剪剑博物馆里,我们了解了中国刀、剑的发展历程,明白了任何事物都有由盛而衰的过程。

最初,刀,是人类最原始的工具,在打猎、切割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刀和剑作为冷兵器出现在战场上,成为杀敌利器。在唐朝,我国的刀文化被传播到日本,导致了日本刀文化的繁盛。当然,这也是因为日本人具有的那种继承便能发扬的能力。最后,随着热兵器的出现,冷兵器逐渐退出了舞台,刀在战争中的作用也逐渐衰弱。不过,剑却以另一种形式活跃在竞技舞台,运动项目中的击剑将剑文化传承了下来。

我是十分喜欢刀剑的,喜欢那种武侠小说中主角仗剑行天涯的快感,可能这就是一种情怀吧。我想,刀剑文化,并不应该被我们遗忘,它们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其发展史本身就是不断改良的过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如何保护刀剑文化呢?首先,我们应在历史教育中将刀剑的相关内容融合进去,让我们学习的历史,成为有刀剑文化的历史,融合,才能发扬。其次,我们应开设一些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同学了解更多有关刀剑的知识。希望刀剑文化能够继续在中国发扬光大,而不是被日本后来居上。

 

宣传报道组采访记录——折扇绘画

Q:同学你好!我想了解一下你在手工体验过程中的一些信息。

A:好的。

Q:你做的是什么?

A:折扇绘画。

Q:你在制作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有。因为是直接在折扇上面画,扇面有折痕,所以很容易出偏差,从而影响整体的效果。

Q:你认为做好折扇有什么技巧吗?

A:我觉得在选图方面需要很认真。我们需要选择和折扇本身贴切的画。因为折扇的左右画面比较宽,所以要选择合适的画画上去。

Q:我们的阅历课程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手工体验,如以前的皮影制作、钻木取火等,你对此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吗?

A:我认为学校设计这个活动很好,因为同学们都很喜欢体验,乐在其中。我觉得老师可以多给我们普及一些关于手工制作的文化,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手工制作,也可以让有制作经验的人分享一下他们的体会,让我们制作起来更顺畅。


 

重识鲁迅

王帅婷

说到鲁迅,我们都会说,很熟悉,但是从一些角度上讲,我们也不是很熟悉。像今天活动策划组发的学习单,是关于鲁迅的,拿到学习单前,我认为一定很简单,鲁迅我们还不熟悉吗!但是真正拿到学习单时,我整个人就懵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是什么?鲁迅一生写了多少字?鲁迅在三味书屋师从谁读的书?这些我都不知道,还说自己很熟悉鲁迅呢!惭愧……于是我打算好好游览一下“寿家台门”“鲁迅故居”,重新认识鲁迅。

我们曾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给我的印象是很有趣,因为鲁迅可以在那里折腊梅,描绣像,捉了苍蝇喂蚂蚁……但因为里面有个方正、严厉的先生,所以,三味书屋也给我留下了一种低沉压抑的印象。

听导游说,鲁迅的在三味书屋中的教师是寿镜吾先生,三味书屋是寿镜吾先生自己开设的私家学堂,因为他自己一个人要教授所有学科,所以只收家庭背景强大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且一次只收八个学生,那些家庭背景强大但成绩跟不上的富家子弟,没有上多少时间便被淘汰了。而鲁迅,则是凭借自己独特缜密的思维以及勤奋刻苦的精神,在三味书屋里学习了五年之久。原来,鲁迅少年时很刻苦,从他课桌上的“早”字便可以推测。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植被很多,生机勃勃,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可是,我眼前的百草园,显然已经“荒了”,高大的皂荚树和能结紫红桑葚的桑树还在,一垄垄的菜畦却不见绿色,但就是这么一个荒园,却能给童年的鲁迅带来无限乐趣。想想《父亲的病》,少年鲁迅的确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不幸,唯有这座荒园,能把他变成一个孩子,让他享受童年的欢乐。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鲁迅写过许多书,比如什么《朝花夕拾》《呐喊》等等,我都没有全部看过呢,怎么能说我熟悉鲁迅呢!再次惭愧……所以我想,怀念鲁迅一定不是口头上说说,我们真的要付出行动来,先读读鲁迅的书吧!名著是可以重复读的,毕竟“常读常新”嘛!

通过这次游览,我不敢说我熟悉鲁迅了,我还应该通过鲁迅的作品和他人对鲁迅的介绍,重新认识鲁迅。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