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7·春·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西行漫记(4)——领略·诗画阳关
来源:本网 时间:2017-05-18 09:17
2017年5月11日,北中八年级学子从嘉峪关出发,一上午辗转奔波来到敦煌市。下午,我们参观了阳关遗址和阳关博物馆,领略了古城沧桑,大漠荒凉。同时,我们在阳关举行了自绘沙画、用画作文的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各有千秋,精彩纷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尽在诗画阳关。



炎阳

王沐青

新的一天,我们穿过嘉峪关城墙,路过瓜洲、玉门和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经过漫长的车程,到达了阳关。此时,太阳正炙烤着这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穿过关城,中间是一座张骞出使西域的雕像。两千多年前这位英雄曾两次义无反顾地跃过这座城门,冲向无边无际的大漠,前路未卜,那骏马啾啾声还回荡在耳边。

进入阳关遗址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古代将士们曾经所用的武器及各种装备。最让同学们惊讶的就是一个关于马具的展柜,大大小小的青铜工具琳琅满目,足以看出古人对马的重视,大概古时的“宝马”与现在的“宝马”价值相等吧。

了解完背景之后,我们坐着电瓶车来到了去往西域必经之地的一片沙漠。白栏杆外的沙漠如水波一般温柔地此起彼伏,上帝还在上面点缀了石块般一小簇一小簇的植物,一览无余。

同学们在一览无余的大漠中撒欢儿,跑来跑去寻找着最佳摄影点。我们在山丘下留下一串串脚印。微风卷着黄沙将那些印记抚平,安然地等着下一位拜访者。

最后,同学们用诗和画抒发了自己对大漠、对阳关的赞美。“画”是同学们用沙漠中的一切材料所进行的创作。同学们细心观察,恣意想象,挥洒沙粒,纵情于画中。“诗”是同学们根据沙画内容的自创古诗,漫天黄沙被定格在这水乳交融的诗画中,让这次西北之行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古时,迁客骚人们大都带着悲怆的心情来到阳关,黄沙漫漫,危机四伏,“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一人单枪匹马就像一粒沙那样渺小。可我们并不是这样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欣喜万分,把诗对画,其喜洋洋者矣。即使“出使西域”,我们也会并肩作战,其乐融融。

  

“诗画阳关”诗画集锦


大漠谣

初敏行

自京都西游万里中,隐天戈壁,寸草如稀;萧然壮阔,异代不同。黄土绵延,盖沧海以无边;绿地星零,引大漠以桑田。低头下见,如皑雪之繁沙;高抬望眼,如巨龙之祁连。水傍依生,荒洲赐水灵性;沙本不稀,大漠赋沙空明。

看雄伟之关城,西域梦萦;闻丝路之驼铃,幽绵前行。绵起峰驼,憨态可掬;接暇商旅,慧眼迷离。西出阳关,恐无期以既遇;东进长安,惟新城以屹立。远望层台,雪山集而高耸,近观大漠,沙丘聚而成峰。

观丹霞霓云,如七彩之麒麟;奇石嶙峋,如黑云城欲倾;一马平川,彩澈区明;万里长空,无垠万顷。有佳人才子,萍水相逢。激扬文字,记以胜景。

国本富强,恢弘万户之志;人才无穷,静待复兴之日。俊采星驰,大展英姿。恢盛唐之宝库,造康乾之盛世。引大漠之宏图,闻荒原以戍鼓;盖文明乃声望,迎边塞以荣昌。

噫,予观夫大漠之孤烟,念长河之悠悠;闻驼铃之悠远,踏天下以何惭?吾同天涯之沦落,独苍然而涕下。


河西行纪

李佳

但看河西风景异,赤丹黄霞总明丽。

浩荡祁连南山恐,冰雪犹存夏日风。

古今共探苍穹梦,关塞将士家国愁。

劝君再走阳关路,且品孤寂故人情。

赏析:

该诗主要记叙在河西地区游历的所见所感。首联和颔联记叙的是河西地区的雄奇壮丽之景,如丹霞的明丽色彩与祁连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令人心旷神怡。颈联和尾联则记叙了游历中的感受,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感受对航天梦的执着,在孤城嘉峪关中感受边疆家国情怀,在当日走过的阳关,在孤独的路上感悟故人情,赞美了河西地区的壮丽山河与丰富文化与情怀。

西沙行

佟妍、郭依含、杨若茜

吴柏葳、林京筱、张奉先

黄沙西去现溪亭,天高云影怀古昔。

塞外鼓声叙万里,风起雁归夺人意。

秋蓬十载难复返,梦回阳关坎坷情。

北中学子此登临,汉唐风韵烁心迹。


赏析:

黄沙漫漫,随风西去,一座孤亭立在茫茫大漠中,这种寂静之美,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从古至今的无数变迁,引起了我们对于历史的缅怀。第二句总写西域和阳关古时的景色与繁荣,其中狂风和落雁分别体现西域的险要和苍凉。第三句则是对阳关的由盛转衰表达了惋惜之情。回首往事,我们被这条丝路的文化深深吸引,发出了一声声感叹,领略这汉唐风韵,戈壁深情。  

听说

田心仪、刘子琪

听说

只要沿着太阳消失的方向

一路向西,向西

就能来到一片辽阔的天地

听说

大地把她的调色盘,在张掖打翻

中华儿女的航天梦,在酒泉实现

我还听说

千年以前的大汉情,在阳关延展

我好像能看见

昔日阳关道上飞驰而过的

是跨着骏马,向西十三载的张骞

我好像能预见

来日阳关道上辉煌再现的

是携着希望,向前千万里的我们

矫首西顾

一朝梦回千年

赏析:

在北京生活长大的我们对于西北这片辽阔的土地很是陌生,同学们怀着憧憬,带着小时候对丝绸之路的朦胧想象,踏上了旅程。于是,我们把这片憧憬化作了“听说”,化作了我们听说过的许许多多西域故事和西行的所见所感。

“沿着太阳消失的方向,一路向西,向西”,透着我们对西域的热切盼望;“调色盘”、“航天梦”和“大汉情”表达了我们对西北自然鬼斧神工、西北人们格物致知的敬佩和热爱;当然,翻过一座小丘,昔日络绎不绝的阳关道映入眼帘——于是在诗的第三段,我们借历史抒发对未来的期望,绝不会让昔日繁盛的道路萧索起来。

 武陵春•丝路

王雅仪、徐晓希、江宛月、刘世垚

平畴千里人烟尽,横卧沙丘几。

夕阳斜照隐天际,黄沙随风起。

峰峰沙舟牵古今,丝路驼铃递。

千秋大业青史记,谱写中华奇。

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最典型的沙漠景象;无际的荒漠、错落的沙丘和斜阳下的黄沙,也是我们在西北行这几天看到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们更是穿行于这种大漠戈壁之中。我们认为,骆驼是丝绸之路的象征,悠远的驼铃从古到今、自中国向西域,是时间和空间的穿越。中国发展的一带一路,继续保持丝路的畅通,带动丝路所经国家的经济,是中华民族千年大计。


图片来源:陈昭 包尔康 徐梦莹

绘画来源:张艺轩

指导教师:徐梦莹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