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黄为)
内蒙行第二天早上,同学们一个个走出安睡了一晚的蒙古包驻扎区,在迎接完“萨满第一山”草原日出的朝霞圣境后,在“部落首领”的蒙古主包里,开始品尝纯正的熬制奶茶和蒙古小果子。随后在当地牧民的手把手指导下,开始齐心协力体验搭建传统家庭蒙古包的全过程,在碧绿的草原上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开展了一节学说蒙古语和学跳蒙族舞的现场教学互动活动。当天下午,全体师生前往恩河俄罗斯族民俗博物馆,了解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自治乡,然后来到与俄罗斯小镇奥洛契仅一河之隔的蒙古部落的发祥地——呼伦贝尔市室韦古镇,亲口感受俄罗斯特色风味美食,深入了解蒙古族的强势崛起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融合所起的重大作用,并近距离感受了中俄两个边境小镇隔河互动的表演现场。
内蒙行出发前,一周的专家讲座、文献阅读和内蒙行专项课题开题论证,加上两天的内蒙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亲身游历和体验,使得很多同学的思维和思想开始一点点走向纵深。
同学日志摘编
在天地间纵情歌舞的游牧民族
白熙
如果说第一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的草绿与阵风夹杂着旷野的味道。那今天便是更深的草原风情——那在天地间纵情歌舞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喝着曲折的河道里汩汩流淌的清澈甘泉,烤着天然牧草养育的牛羊,夜晚堆起篝火弹起马头琴放声高歌,源源不断地汲取着辽阔草原最深沉的精华。而通过与他们的相处,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草原在他们身上烙下的“蒙古印记”——那多姿的草原风情。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蒙语小课堂”中与我们交流的内蒙小姐姐,她穿着背心扎着高腰牛仔裤登着长筒皮靴,再加上梳得高高的马尾,怎一个帅字了得!当然除了穿的英气,她的性格也非常奔放。音乐响起,她舒展双臂便跳起了蒙古舞,漂亮的翻腕,耸肩,好似一只自由的大雁或雄鹰。在众多人的面前,丝毫没有拘泥腼腆。甚至还邀请姚一一起参与舞蹈。那样的情绪不禁感染了在场所有人,我们的李老师、向老师和导游爷爷都被邀请加入了尽情舞动的行列。此时,舞蹈形式、舞蹈技术已经不是局限,在天地间抛开一切的舞蹈,是那场面中最令人热情澎湃之处。小姐姐长得是典型的蒙古脸庞,不施粉黛绝称不上精致,但却美的令人如此着迷。
除了不腼腆的奔放性格,蒙古人也非常坦率真诚。我们组的课题有一定的调查难度,所以找到了几位蒙古人询问蒙古包的优劣及现状。那位导游爷爷明白来意后,二话不说便招呼我们席地而坐,放下自己的工作开始给我们讲述。问题原本设计了很多层次,但我们刚抛出第一个问题后,爷爷便滔滔不绝的讲起了自己关于蒙古包一切所知道的事,最终竟然把我们想问的问题基本讲了个遍。纵然他的汉语有些地方难听懂,但他朴实亲切的神情,兴奋的手势让我们感动不已。他对于学生们的一切问题都来者不拒、倾囊相授,最终还意犹未尽的告诉我们可以随时找他谈问题。在这里仿佛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缩小,我们之间都坦率而热情的相待,心中不禁无比轻松愉悦。
苍茫辽阔的草原中,大口喝酒吃肉、狩猎驾马飞驰的生活给了他们奔放的性格;简单的社会关系,给了他们心中不设防的坦率真诚。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这一方人却也给了这一方水土一种“个性”。自此,我开始喜欢草原,喜欢这里无边的绿,喜欢这里狂野的风,却更喜欢这里多姿多彩的草原风情!
草原上的思念
姚无双
在茫茫大草原上,一位美丽的姑娘,虽然穿着极具现代感的牛仔裤,虽然没有和其他的同民族人民在一起,虽然蒙古包都已然变成了砖砌的,然而这位蒙古族姑娘,嘴里唱着悠扬的蒙古族特色歌曲,在一片片羊群的注视下,在翩翩起舞。那状态真像是在硕大的舞台上,只是没有了耀眼的灯光与高级的音响,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美的表现。所有人都沉浸在美丽的舞姿上,一时竟有些痴住了。
然而,我的脑袋里却一遍遍回想着在这之前,那位姑娘席地而坐对我们所说的话。记得当时我们以她为圆心,围成一个圈,跟她一样地坐在草地上,学习着一种我们几乎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蒙古语。她教了我们许多基本词汇,像“爸爸”“妈妈”“你好”、“再见”、“天”、“地”、“蒙古”等等,她甚至还教了我们一首耳熟能详的《吉祥三宝》,虽然我们完全掌握不了其中的规则,听不懂那首歌的歌词,甚至都记不住她教的几个简简单单的词汇,但是她热情的情感还是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全神贯注,洗耳恭听。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或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她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一遍遍重复着一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两个词:'爸爸'和'妈妈' ”。这两个词也是我如今还唯一记得怎么说的两个词语。
从她口中,我得知,她大学是在北京上的。当时,从巴彦胡硕到首都北京,坐火车要用一整天,在远离家乡的这四年里,或许长了见识,学了知识,见了外面的世界,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一直默默支持着她、思念着她的父亲母亲,她对于父母的情感,一定万分深厚,在他的心中,父母的地位甚至高过了天与地。
一位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的人,即使天地再开阔,即使身在异地他乡,心中的那份爱,将永远驻留在那座不大的蒙古包中,或者说将永远挂念着她的父母,永远永远。
室韦的黄昏
赵天琪
白晃晃的阳光柔和起来,照在头发上很久也不觉得滚烫了。天边的云彩变成长长的几片叠错在一起,边缘有了稻草的黄色。视野中的色彩仍然明亮鲜活,只是没有了尖锐的光泽,覆盖上一层薄薄的黄色晕影,变得温柔许多。骑着大马的牧民拉下长长的影子,这是黄昏了。
我右手握着相机,沿一条小路慢慢的走。午后的暖阳不时温热着我的面颊,太阳像一枚金色的蛋黄在地平线上模糊着。
路边是一幢小阁楼,院儿里有两只木板做的秋千并排在一起。随着我的脚步,太阳一点点从小楼后面现了出来,直到露出一轮金黄。一束、两束、三束.....被云彩切割的阳光正洒在木秋千上,投下一道道影子间隔交错。再往前走,那灿灿的光就又被下一幢小楼挡了一半去。真好像一个害羞的女孩不愿露面,小心翼翼探出了头又立马缩了回去。我只好退回去,寻找着那瞬间的圆满,举起相机。金色的光落在秋千上时是淡淡的杏黄色,好像一汪水在上面盈盈地晃着黄色的光,粗糙的木板就好像有了温暖的热度,小院在绵润柔和的光中显得安详宁静。
转过街角,是一条用篱笆隔出来的小土路,两边是比篱笆还要高出几公分的狗尾巴草。篱笆不长,那么多的狗尾草,就只好都簇拥着,几串毛绒的“尾巴”垂在了篱笆外。黄昏的金辉好像也放慢了动作,轻轻柔柔地洒在上面,这片狗尾草就好像覆了一层金粉,金色的光点在远处的草尖上跳动,熠熠生辉。仔细去看那一串串毛毛的尾巴,就能想到它是有多么柔软,绵绵的,透明上点了草绿色。夕阳的光就在这串茸上转个圈儿,给那蒙蒙的草绿色着上浅浅一弯金光。这尾巴就好似成了灯芯,又好像是烛光透过一层薄纱,影影绰绰,暧昧地显着金黄的晕影。这片望不到尽头的狗尾草不时摇摆起伏,仿佛海上起了波浪。一圈圈小小的金色的光晕也好像在风中飘动,那是金色的浪花,朦胧地闪烁着灵动。我蹲下,逆光举起相机,开大光圈——对焦——快门。
我一边看照片一边继续走,就走到了小镇边的小土坡。地势渐高,视野更开阔了。下面是一片鹅卵石形的草原,中间一片圆弧闪着金属一样的粼光,好像一块巨大的铝箔再带些浅浅的宝蓝色。那是一汪湖水镶嵌在草原中。目光继续向远方拓展,直到尽头那一片瑰丽。鹅黄、栀子黄、殷红、海棠红,好像无数颜料混淆在了一起。在这块巨大调色板上游离变换,流动融合,分不清楚哪个相连,哪个交错。云翳与夕阳接触的那一边像是被染上了厚重的油彩,显出一派光怪陆离的绮丽景象,映成橙红色的光芒笼罩了整片草原。
一个牧民骑着马到了我的旁边,抬手勒住了马,抬头看向远方,眼神中满是苍茫。马抖抖蹄子,然后就这样立着,投下长长的剪影。一人一马伫立着,平静地伫立着,一动不动,时间于他们来说是不是也就此静止了?我端着相机退到后面,变换着角度,试图留下这光影的瞬间。
当我关了相机,甩着腿站起来时,天边艳丽浓郁的霞光,已经渐渐褪去,变成了淡红色和橘色,然后又好像蒙上了一层阴影,最后只剩下暗淡的红光徘徊在视野尽头。只几分钟,天暗了下来。
我沿着原路往回走。狗尾草上没有了光晕,浪花仍被一朵朵的举起,只是没有了先前的色彩。那个有秋千的小院里没了夕阳的光束,黯淡了许多,秋千也显得孤独。黄昏过去,这是傍晚了。那么明亮的颜色,那么温暖的光,也只是瞬间就褪去了。那些云彩在天边逗留,但是先前的色彩和光线已经不在了。不过还好,我没有错过这个美丽的黄昏。相机固然能记录下这些动人的瞬间,而更重要的是,那无数的云翳在我心中留下的倩影,是它们让我懂得,要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美妙的黄昏。
界河之歌
翟与宁
将地图锁定在祖国辽阔疆域的最北端,在中俄边境线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在此经过。这条河叫做额尔古纳河。河两岸水草丰美,屋舍错落有致,来往行人与游客络绎不绝。额尔古纳河的水沉静地流着,既没有洪水肆虐,也没有大旱干涸,她在这里静静地讲述一个故事,唱一首界河之歌。
李泽厚先生曾说:“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牧歌声中前进的。”正相反,额尔古纳河曾经就真实地演绎过一首草原哀歌。1689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将河西全部土地,共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为沙俄领土。该条约是在沙俄侵略扩张,清政府妥协退让背景下签订的又一不平等条约。额尔古纳河从此被一分为二,分属异国。此实乃国家之悲痛,民族之悲痛!额尔古纳河一曲哀歌成为百年绝唱,痛彻心脾。
今日,额尔古纳河唱的是一曲欢歌。在表演节目的日子里,额尔古纳河热闹非常。界河大舞台的两侧,两国人民欢声笑语,共同歌唱着,舞蹈着,将自己的情谊传向对岸。额尔古纳河焕发了新的生机,河水闪烁着粼粼的波光,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额尔古纳河如同一条丝带,将两国人民深厚绵长的友谊紧紧连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一段美好佳话。
界河的一首哀歌与一曲欢歌,正如同中华民族从饱受侵略与欺凌,到今日繁荣富强的的曲折历史,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美好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民族精神。界河之歌,真正是两国历史的见证之歌,真正是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记录之歌!
额尔古纳河静静地流淌着,仍然将流淌十年,百年……额尔古纳河的歌声也将继续唱响,美妙的歌声回荡百年,千年……
(摄影:余佳奥)
蒙古人的优势在哪里?
王梓权
初次了解成吉思汗后,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如此强大,建立了史上最庞大帝国?
就我当前的知识量来说,在查阅资料后我打算从蒙古人的优势这一主题作切入点分析,谈谈我自己的想法。蒙古人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简单来讲,他们有足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文化应该相对落后才对。但是蒙古人在战争技艺方面绝对是超时代的,而这些技艺正是通过大量战争的实践和学习获得的。首先火炮是蒙古人带到欧洲的,蒙古人在与金国南宋交战之后俘获了金国南宋的工匠后很快就获得并学会了火炮的使用,并且更加广泛的运用于战争。其次是蒙古军队最早使用了细菌战,造成其要攻击的城市内瘟疫导致防御能力减弱。事实上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蒙古人第一次攻金时因为不熟悉攻城战吃了很大的亏,但是在征服相对弱小的西夏之后,再次攻金就变成了势如破竹,蒙古人已经在之前的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经验。同时蒙古人的野战战术也绝对是当时一流的,大集群蜂群骑射扰袭代表着机动灵活,同时蒙古也有大量重骑兵用于攻坚。
事实上,他们的生产力处于低下的窘况。蒙古族几乎全是游牧民,这导致他们的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下使蒙古人有进攻其他国家的欲望,因为本身生产的食物等资源难以满足本身民族的需求,所以只能通过掠夺获得更多可以直接使用的资源。匈奴人事实上也是这个原因才会长期侵汉,可惜遇到了当时强盛一时的汉朝。在生产力优势在战争中作用相对不大的古代,生产力低下反而可能作为战争的动力,变成优势。
再者,蒙古族人无强敌。回头看当时确实没有一个能够谈的上称霸亚欧的同等级的帝国。东亚也就是中国区域分裂,金国南宋西夏西辽都谈不上特别强大,赛尔柱帝国打败了拜占庭帝国后也在几十年内分裂了,核心地带还出现了花刺子摸这种异民族国家。俄罗斯还完全处于分裂公国时代。唐朝也曾想再度向西扩张的,不过和阿拉伯帝国打了一仗之后.....所以没有一个强敌能够阻止蒙古人征服世界。
针对于补给问题谈谈。蒙古族虽是骑马征服欧亚大陆的但事实上蒙古的补给优势在掠夺制度化,蒙古兵可没有什么人权概念,掠夺可是合法的而且战利品都是按照部落习俗分发的,这种制度能最有效的利用好掠夺来的物资。至于俘虏都是奴隶,任打任杀的,完全不占补给,有时候可能会被当补给用了。蒙古人虽说不是完全拆毁占领国,但是通常掠夺都会给占领国以很大的破坏,比如实行屠城等等野蛮的事情,所以这可能就注定蒙古人的统治不能长久吧。
最终一点是,他们总有优秀的继承人们。越是野蛮的游牧部落,首领的地位便越是由本身能力决定,一旦首领失去威信,很快就会被部众抛弃,于是众所周知成吉思汗的幼年是相当心酸的。然而成吉思汗的儿子基本上都是优秀的将领,在军队都有足够的威信,所以能很好的控制蒙古军队继续扩张。我尤其查阅了不少他儿子的资料发现,这一点上可以对比跛子帖木儿,他生前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可是死后帝国立马内乱不休,由扩张走向分裂。
成吉思汗是伟大的,或许他们还会有更多的优势是我想不到的。
从默默无闻的草原游牧者,到影响世界的显赫家族,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黄金家族的子孙们用近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民族的强势崛起……
文化之殇
王一
文化之始,千难万阻;文化之殇,悄然无声。
文化,是相应地域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认知世界、创造世界所留下来的见证与延续。而草原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生生不息地将精神与物质共存,代代相传地将豪放与温婉融合,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这便是草原的魅力所在。
但我相信,许许多多未曾来到内蒙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那便是草原文化在迅速的流逝。作家们也不例外,他们的笔下普遍流露出这样一抹复杂的心情:为什么我们山外的人都不惜千里迢迢来看山,而山上定居的人却都陆续不断地搬了下来,并流失出去。这种现象让人十分困惑,也让人特别担忧,那就是,为何草原总逃脱不了破坏,为何文化总逃脱不了消长?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疑惑,终于在今天得到了解答。
来到草原后,我发现其实以上的观点都是我们基于城市文明去提出的。我们是十分希望草原文化得到保护,不被破坏,但当地人的生活又要如何改善呢?昨天听到的一个小故事使我感触颇深。曾经有一届内蒙古的教育厅长召开过一次会议,会议内容大致为将内蒙古农村地区的孩子们集中化,提供义务的城镇教育,使他们可以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时副厅长站出来反对,提出的观点就与我们相似:为了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一些孩子留守在地方,不能让人口再快速的流失了,内蒙承受不起。而厅长的一番话让他立刻哑口无言,厅长说:你的孩子在哪?身为副厅长,你的孩子就可以在北上广地区生活,你又凭什么要求农民和牧民的孩子就一定要留守边疆?你有没有这个资格去强行要求别人和控制别人的命运?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没有资格去要求他人就一定只能守护本土文化,因为我们也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谁又愿意一辈子为他人的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而守护?这也是近些年来,内蒙人口迅速向外流失的原因。难道真的要因为保护环境的原因致使草原人民祖祖辈辈都受困于草原的恶劣条件,风餐露宿么?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条件被舆论所剥夺时,草原人民又该何去何从呢?这些都是我们未曾细想到的问题,所谓的保护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不过,问题总是有办法去解决的,目前看来草原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文化统一对草原文化的同化作用,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流失;环境较为艰苦,导致与外界的沟通没有那么流畅。这些都可以通过慢慢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去改变,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去改变人们传统的观念,让更多人了解这里并以此带动经济的增长。
草原文化,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不同的文化传承,它需要在保护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发展,将本真与科技融合,将自然与现代并存。我们当代人也理应理性地担负起这种责任,将草原文化交付给后辈,让子子孙孙都有感怀自然之地,让它不要在悄然无声之际,便慢慢消逝,变为一种刺痛的遗憾,一种深邃的殇痛。
志愿服务总结
编者按:在北中,每学期一次的阅历课程模块中,其中有一类备选的课程模块就志愿服务系列。志愿服务系列下设生活管理小组、导游服务小组、活动策划小组和宣传报道小组共四类志愿者工位,他们分工合作,一起设计策划和组织实施每一次的阅历课程,并通过活动方案和工作反思与总结的追踪记录,为下一次阅历课程的志愿服务小组,提供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本次内蒙行,我们将选择发表一部分志愿服务组成员的反思总结,并立此存照。
今日上榜:
发现漏洞
——生活管理组第一天工作总结
具慧瑾
进入北中以来,参加阅历课程已经是第八次了。虽然八次的阅历课程中,我选择进入志愿服务组早已算是常客,但在生活管理组,我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新人。
之前阅历课程对生活管理组的印象是:任务很细很杂。这回亲身体验,发现的确如此。小到提醒并检查安全带,大到查桌、查房,任务围绕在阅历行程的一点一滴之间。
第一天服务中令人欣喜的是,只有极个别同学有丢落东西的现象,更没有发现丢手机、ipad等贵重物品的情况;男同学能够很热心的帮忙装卸行李…任务进行的比想象中的顺利,同学们都很配合。
第一天的工作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同学们上车后总是忘记系安全带。安全带在行驶中起到的是安全保障作用,不系安全带无疑给同学们增加了危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多加提醒监督,以尽最大可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同时我需要思考的是:有没有更有效的提醒措施呢?
第一天有关房间的一系列工作有些措手不及,先是房间表意外的没排出来,外加晚上住的是彼此独立的蒙古包,房间分布范围比较广泛,蒙古包间的距离不近,加上草原的晚上天黑难看清路,最终我们取消了查房(改为老师和领导取代生活组查房)。第一天算是面临了意外情况,希望尽快恢复正常吧。
第一天以生活管理组成员的身份参与阅历课程,多多少少有些感悟:自我管理不是可以随意抛弃的细枝末节,而是由小足以见大,简简单单的收拾好个人物品、不落东西,很常规的不熬夜打游戏的核心不是生活管理组的督促,而是对自己细心程度、自控能力的考验。抑或是说这谈不上考验,而更应该是每个人所做到完成的常规事项。生活管理组应该是个临时性的组织,我们行走在山水间,赏美景品美食感受文化早已不是一次两次。当有一次阅历课程抛开生活管理组、老师时刻的督促监督,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那么也算是阅历课程给我们带来的一大收获了。我希望也愿意相信,这个目标会越来越近。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挑战
王一
本次内蒙行是我第一次参加宣传报道组,对此我是十分激动又有些紧张。
其实宣传报道组的意义就在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本次同学们的行程,让我们的足迹变为一篇篇的精美的文字。而我们也竭尽自己的所能去将这项工作细化,并完成。
而我第一天的工作便是采访,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挑战,因为在这个项目上前人所提供的经验并不多,基本还是需要自己去慢慢摸索。虽然前期策划的信心满满,但当这一天真正来临之时,心中还是有些茫然无措的,甚至连采访谁,采访的问题都还是没有想好。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灵感和思路却总是刻意回避这个问题,让我纠结无比。
直到我乘坐飞机抵达内蒙古,在3号车上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叫吴华生,个子不高,身形较为消瘦,脸上的皱纹证明了岁月已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家,成为了我们车的导游,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讲解风趣幽默,知识面极广,总是能够穿梭在时空之中,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知识与收获。而从他口中,我也得知了一个与我想象不同的内蒙古。
因此,这坚定了我想对他进行采访的愿望,我也在下午与他沟通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得到答复后积极准备采访问题。通过与向老师的沟通,向老师为我指出一条“阳关大道”,让采访的深度与价值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终于在篝火晚会时间,我成功的采访到了吴老先生,也得知了许许多多我想要的答案,同时了解了部分他的生平经历,扩充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种采访,我认为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文明,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丰富自己,让思维与口才的能力得到提升。
虽然这次采访可能还是有一定的缺漏,例如:没有照下采访的照片,采访时间与地点没有提前确定,这些都是需要再改进的地方,但是我认为这第一次采访还是十分成功的。希望在今后的几天能越做越好,了解到更多想知晓的知识,让自己不虚此行。
课题研究进展
编者按:在北中,参与阅历课程的每个孩子,如果没有入选志愿服务组,就要求必须与跨班同学合作,每三到四个孩子确定一个与本次行程相关的基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并在行程当中,在随队导师指导下,按计划推进研究。本次内蒙行,我们将选择报道一部分卓有特色的课题组的研究推进的那些事。
学生宣传报道组特稿
2017•夏•内蒙行研究课题推进那些事
整理:宣传报道组王一
前言:在我们的阅历课程中,每个课题小组的成员都在大展自己的身手,研究着不同方向、不同主题的课题。相信大家对他们的课题以及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都十分感兴趣。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课题研究,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一、内蒙行课题研究清单
高畅导师组:
1组周思齐、陈铭远、米思炜
课题:内蒙古东部地区不同生境下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2组王一(女)、刘芙瑞、周子琦
课题:对呼伦贝尔地区森林与草原及其过渡地带的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对比研究.
3组张欧文、李澍田、董嘉欣
课题:对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的原因探究
4组姚无双、赵天琪、侯博天
课题:内蒙古草原土壤对牧草生长状况的影响对比探究
赵震谣导师组:
1组张令炜、黄彦清、陈乐原
课题:研究蒙古包的建筑结构并制作蒙古包的建筑模型
2组田青禾、姜晶昊、徐泽惠
课题:敖包的起源(历史意义)及现代应用研究
3组陈北方、李宇森、万扬扬
课题:研究草原牧民的牛文化
李俊平导师组:
1组李翰云、张一驰、吴桐
课题:改革开放后中国政策对蒙古经济的影响
2组王靖雯、杨清雅、冯竹茵
课题:蒙古的衰落的原因
3组朱瑀晗、崔敬实、赵文怡
课题:“驯鹿”对蒙古文化的影响过程
赵亚楠导师组:
1组周琳墨、宋梓睿、胡天骕
课题:浅析蒙古环境历史与奶茶文化 进展:上午熟悉奶茶的制作已经品尝蒙古奶茶
2组刘奕君、任千奕、蔡玥缇
课题:蒙古包图案体现的寓意及民族思想
3组孟雨萌、江婷、李昭原
课题:蒙古包室内装饰艺术的研究及当今室内设计创意应用
何馨导师组:
1组魏子义、王雨泽、周雨骜
课题:内蒙古的乐器
2组张诉、李慕子、董晨辉
课题:马背上的民族与鹿背上的原始部落
3组韩子舟、刘润泽、许子灝
课题:蒙古包的结构设计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张树宏导师组:
1组翟与宁、赵浩晨、陈朗凡
课题:内蒙古东部地区家庭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2组沈柳含、周星羽、马宇瀛
课题:探究敖包背后的文化及传承与保护
3组白熙、贺筱汀、王梓权
课题:内蒙古传统建筑设计的优劣分析及改进探究——以蒙古包为例
肖春艳导师组:
1组徐骋远、黄子宁、翁康瑞
课题:美食手扒肉的制作方法和历史来源
2组郝文博、刘柯薏、李浩文
课题:美食手扒肉的制作方法和历史来源
3组王静辰、蒋君政、金健禹
课题:内蒙饮食文化
4组肖谨立、姚一、李文瑄
课题:满洲里国门选址问题
赵帅导师组:
1组胡珺杨嘉怡
课题:从马背上的饮食,透看边疆风土人情
2组江山周嘉琦费凡芮
课题:探究当地蒙古包的建筑工艺及文化
3组申奥岳海天吴雨锋
课题:鄂温克族与汉族风俗的浅层对比研究
4组:田思远张朔高帅
课题:多角度看巴彦胡硕草原植被保护
二、课题研究进展案例展示:
高畅导师2组
组员:王一(女)、刘芙瑞、周子琦
课题:对呼伦贝尔地区森林与草原及其过渡地带的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对比研究.
课题研究的那些事儿
周子琦
今天的日志我想主要讲述关于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些事情。我们的课题名字可谓高大上,名叫“ 对呼伦贝尔地区森林与草原及其过渡地带的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对比研究”。别看名字很专业,其实现在我们具体做的事情就是采采样本,测测数据,对比对比等一些简单的事,不过也简单不到哪去就是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才刚做前两项。别看只做前两项,就遇到了好多困难。
难点一,采集样本。采集样本听起来简单,不就是摘摘花,掐掐叶吗?才不是,这只是一部分,更大的难处在于分辨它们都是啥好吗!识别植物的软件下了一堆,拍了照还得一个个比对,确认简直要命好吗!远看都是一样的草,蹲下来才发现身边的植物怎么那么多种呢?
难点二,测数据。简单说就是拿着游标卡尺测测叶的长,宽,厚,叶尖长,宽,叶基夹角,叶脉数,叶脉夹角,叶柄长,叶炳宽,还有用电子秤测质量。为啥难,因为这是草原啊,大都是草啊,还特细啊,谁看得见他们叶脉,谁找得找叶柄啊!而且有的叶子,你还分辨不出它是深叶裂还是就是几片叶子。那个便携的电子秤特别迷,一会儿显示,一会儿不显示,一会儿显示的数字来回来回变,反正就各种想不到的难题都出现了。。。
果然下回我们采集样本时要更细的观察,更多的拍照,找那些大一点的,好观察的叶子。
想说的就这么多,更难的步骤还在后面等着我们呢。
(课题研究 摄影:高畅)
专题采访实录
采访记者:吕婧彤(宣传报道组)
被采访者:刘乃忠副校长
采访目的与意义:
1.希望从刘校的身上,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内蒙的风土人情,了解更多的背景故事。
2.对比内蒙几十年来的变化,发散思维,更多维的从对比的角度思考。
3.希望大家对于内蒙之后的发展趋势有自己的看法,同时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问题1:您经常回您的家乡么?对于您的家乡的印象是什么?
回答:我本来不是内蒙人,但哥哥去了内蒙,我去了北京,然后后来,父母也来到了哥哥这里了,父母到哪儿家乡就在哪儿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所以我也算半个内蒙人。我一般来说来这儿真的算经常吧,寒暑假可能最少有一次要回来,回来看望父母,过年。还是蛮幸福的。对家乡的印象就是对这里的印象吧,我觉得个人觉得这是这点还是受地理气候啊,人的性格啊,等等的影响,还是会有一些不同。比如,夏天放假回内蒙帮哥哥养蜜蜂,旁边的蒙古人打草留着喂牛羊,在一旁忙碌,他们喊哥哥和自己去吃饭,本是陌生人,但他们给我倒了一杯酒,我们一起聊啊,这碗酒本来让我很尴尬,但入乡随俗就给喝掉了,他们这个民族的地域特点,可能会让你有点儿不好意思,但真的很热情地邀请你。
问题2:您的家乡就在内蒙,您比我们更能了解到内蒙几十年来的变化,您能大致说一说您眼中的变化么?
回答:这个地区呢,变化挺快的也挺大的,一方面是人口外流比较多,一方面呢,这几年的开发旅游。开发的比较快,但是我认为品质并不是很高,这是我很忧虑的。他发展的比较快,你比如这个城市和城市之间路的沿线这种蒙古包开发旅游的蒙古包啊,然后手扒肉这这种体验呢,其实怎么说呢,可以给游客更多的机会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应该关注自己的旅游产品的品质,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重点。就是这个更好的服务游客。现在呢,整个的地域,一是交通,我觉得还要再提升,再一个就是旅游。品质如何,提高旅游品质,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利润这样的一个情况。
问题3:对于内蒙以后的发展您有何看法与期许?
回答:那可能你听那个吴老师讲大概感受更多。人口的变化,然后经济。在木业,在这个农业在林业这三大块儿里面的一个变化和调整,我觉得旅游业发展是非常非常迅速的。就是这个地区还是比较适合自驾游。自驾游呢,就是它的体验非常好,如果是开车的人呢,自驾游会有特别舒适的感觉,可能我们坐大巴车,有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弱了很多。自驾游从乐趣,还有当地的气候等等方面来讲,这里都很合适。同时这里也是避暑圣地,对于假期可以好好利用。这里旅游产业发展好是因为他的旅游资源还真的足够丰富。他有大湖泊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它全有这些。这个地貌的环境也就少了沙漠和戈壁。但是这两个东西呢,在这个地方我觉得不有更好。然后这个相应的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这个三个产业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比如说原来这个林业发展的特别好,是因为可以砍伐树木可以往外省运输,那个时候好像从经济效益来讲林业发展好,但是我们对自然的破坏,是最严重的时候,把大量的原始森林砍伐。我们只向自然索取,今天,这些林业产业工人都变成这个管护林业的了,那他成为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绿色屏障,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这种变化。那这种变化体现了我们这个天人合一,我觉得这种尊重自然的规律。这种意识人们开始换醒了,那么这个发展好了,人们才喜欢这个北欧的这样的一个环境。还有呢,就是他这个现在发展人们感觉什么也比较好呢,就是畜牧业发展好。其实就是畜牧业发展好的原因,一方面就是,人家喜欢你牛羊肉,它吃草长的这个健康,没有添加剂,污染。我觉得牛羊肉他最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还是追求健康与品质。那在整个的这一块儿里面有一块没发展好,我觉得就是这块其实奶牛数量非常多,但现在正在大量减少。我们这么大人口的国家,我们吃的奶粉很多都在进口。这是一个挺悲哀的一个事情。我们在进口别人的牛奶,但进口了我们自己的奶卖不出去,确实挺悲哀的,我妹妹家将近二十头牛吧,其实他长的也挺多的,而现在变成,把奶牛当肉牛来养,反正他有草。就这样情况,很多人都把奶牛卖掉了,我觉得那个也是一种对这个对这个生态的平衡的一种破坏。然后,这样的事,这样循环往复的合理利用。当然这个草场现在恢复的还是比较好尽管比较干旱。干旱这样的一年呢,也没有大量的土壤沙化。说明草保护的好,这个跟草场围栏,怎么管理是有密切关系的。与合理的载畜量是有一定关系的,我觉得整体反应的还是人与自然更好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类长远的发展。地区更好的发展,我希望是这样一个变化,希望旅游长品质,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旅游来享受假期,高兴地度过他们的假期生活。
这就是第二天的采访记录,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也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明天见。
个性绘画约稿
何心婉内蒙行绘画系列(二)
-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 国际教育
- 2024德国队欧洲杯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2024德国欧洲杯24支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