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一场非同寻常的经历
八年级 秦翔宇
在赛前李俊平老师鼓励我们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要只想着我们是七、八年级的学生,只要有信心有毅力,肯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只要全力投入,胜利是水到渠成的.”有心人天不负啊,我们最终出乎意料之外似乎又意料之中的地晋级了IMMC中华区的决赛。其中有一个细节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这个细节就是在我们冬季赛的第一问【分片选址法】的计算上,在计算上产生的问题导致迟迟无法得到正确结果,因此需要多次的重复计算来验证。由于我们唯一的Matlab软件在被徐云昊同学用来进行类迪克斯特拉法的编程,因此我们只得使用穷举法利用Excel进行大量耗费时间来计算。但是在困难面前我们都没有退缩,而是各自坚守在了岗位上,我们约定好当天在8点半再离开学校。最终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成功完成了这等艰巨的任务。
当得到了晋级的喜讯后,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而是立刻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工作。我们花费了整整三个下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手动将ppt翻译成英文,并写出了对应的演讲稿。我们前前后后一共改了至少12版ppt和7版演讲稿,并通过十几次甚至于几十次的不断练习,强行克服了ppt故障和笑场等问题,最终才在台上展演出了流畅的8分钟。但是台下所看到的只是8分钟而已,而台上的人所知道的,则是我们用了9个下午的时间,2700分钟的努力,我们辛苦着、努力着、快乐着,也收获着,最后我们非常感谢一直给予我们帮助的老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陪伴与鼓舞!
数学建模让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七年级 石一
放在七个月前,我还无法想象我将参加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更无法想象我们有幸能到香港与其他实力强劲的队伍一起参加答辩。这几个月用“如梦如幻”来形容根本不为过,甚至还有一些“心惊胆颤”。
初赛开题那天下午,我一直处于心跳过快的状态,毕竟我是组里唯一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所以担心会不会拖队伍后腿。但到真正开始做题时,那种紧张的心情消失了,变成了一种动力。我们组选择的是公认较难的A题,最开始讨论了一上午无果,到了下午终于有了突破解决了第一问,第二天我们加快速度完成了第一问的论文撰写并解决了第二问,最终剩下有一个上午整理格式和检查论文。这几天都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早上七点多到校,晚上八点回家,还得工作到十一二点。这种状态持续到了复赛,但到了复赛时因为我们有了上一次经验,面对问题也相对沉着,进展地也相对更快了。这几天老师对我们的帮助起了很大作用,司老师两次生病期间辅导,李老师和于老师冒雪给我们买外卖…我们小组有序的分工也为高效率提供了条件,我负责一部分模型建立(主要复赛)和算例分析以及论文撰写。
当复赛结束后我们得知可以到香港进行中华赛区答辩时,我就像做了一个梦,直到答辩完成那天下午,那个梦终于醒了。我们花了一个星期每天下午集合制作ppt,演练,甚至还跳过了期中考。当我们审视自己以前的论文时,发现了多处错误,这时我们终于体会到老师说的:“写完之后一定要一遍遍地检查”的重要性,直到临行前上周五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方法上的错误,到香港的答辩也是有些波折,虽然讲解是很顺利的,但评委问的问题我们一个也没有料到,但最终还是答到了点上。
整个一波三折的建模比赛结束后,审视自己。我发现我获得不仅仅是更多的知识,还有思考问题不同的方式,还有一段和同学们一起彻夜奋斗的经历,更是一次自我的蜕变,有用的数学让我更加自信了。
明年冬季赛场见!
我建模,我成长
八年级 徐云昊
数学建模——这是一个对于许多人来讲,都有些陌生的词汇。在几个月之前,我对这个词几乎没有印象,但在这几个月中,这几个字让我感受到了数学之美、合作之美,使我成长了很多。
还记得那是在去年底,李俊平老师向我们八年级数学潜能开发社团的成员介绍了当时我们尚不了解的数学建模,我听了老师对数学建模的介绍,有些感兴趣,就报名参加了之后的IMMC国际数学建模大赛。老师告诉我们,数学建模就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较为高级的数学在生活中也可以非常有用。
在参加比赛前,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毕竟自己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稍稍落后于其他一些同学,可能自己会拖小组的后腿。由于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的比赛,在比赛开始前的几个小时,我们非常认真、细致地交流了我们的分工和想法,这使我放下了一些心中的顾虑。
2月2日的晚上八点,比赛准时开始了,我们的指导老师于老师和李老师将新鲜出炉的题目发送到了我们的群内,我们就赶快进行起如火如荼的讨论。在经过一些讨论之后,我们选择了A题《电动汽车充电站资源配置》。我们把每一个问题和每一条信息反反复复地研读了多遍,彼此之间交流了想法,准备第二天到校后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决。
第二天到了学校,我们赶快梳理了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较为重要的因素,例如地图的比例尺、各需求点到各候选点的距离、各等级充电站的性价比……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突然发现,我对于Excel软件的熟练使用可以大幅帮助我们组提高数据的分析效率,并且我之前学习的编程相关知识也可以使我很快上手专业性较强的编程软件Matlab。由于之前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我心中深知,若我们可以编写出一个可用的程序,将大大降低我们人工计算和分析的时间成本。从那时开始,我就决心利用好我对这两种软件的了解,最大化我为小组做出的贡献。那天的上午,在小组的协助下,我顺利地梳理出各需求点到各候选点的距离的表格,并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们也分别着手从其他可行的思路中进行一些分析。而那天下午和第二天,我全身心地投入于编写程序中。不得不承认,编写程序是一件很烧脑的事情,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四天的时间飞快地过去了,2月6日下午五点,我们提交了我们的论文。
在半个月前,我们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们一条喜讯:我们作为中华赛的前25名之一,获得了去香港现场答辩的机会。这令我们兴奋不已,我们一起完成了PPT的制作、发言稿的撰写、汇报的排练……
我们一路挥洒着汗水,我们前进的道路虽充满着艰辛,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研究可以帮助到人们,自己就会觉得很开心。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体会到了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的快乐、体会到了自己在集体中发挥作用的快乐……
数学建模,使我成长了很多。
数学建模:给予我宝贵的学习经验
八年级 郎可心
我认为,每一次经历都是生活给予的宝贵经验,是成长的必然。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虽然之前数学作业有要求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这样严肃地坐在教室里,和同伴们一起高强度地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信息量巨大的高难度数学问题,还是第一次。虽然还不知道最终成绩,但在参赛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借鉴到了他人的经验,这会使我在数学及各个学科的学习方面更加努力。
刚被李俊平老师拉去数学社团,听到数学建模这个词,并且还是国际建模,第一反应就是太“高大上”了,参考网上说法就是用一种用数学的手段,将许许多多无厘头的事变得井井有条的感觉。而参加了数学建模后,我才发现数学建模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却也绝不简单。就像平常的数学题一样,只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的只要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结果没有对错之分。
开始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直挺紧张。因为我既不会编程,也不会熟练使用各种数学软件,担心给组里拖后腿。据李老师说这次的初赛比以往少一天,题目却不见得比以往简单。我们组选择了A题,相比于另一题更倾向于计算。在这次的比赛中,老师们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司老师连续生病好几天,也依旧辅导我们进行建模。李老师和于老师除了给我们审阅稿件还贴心地为我们解决一切生活上的问题。记得最清楚的是寒假下雪的一天,两位老师冒着大雪从校外为我们带回午饭。连司老师都感叹:“我们数学建模那会都是自己找吃的,你们有这么关心你们的老师,真是幸福。”
刚刚得知我们比赛得了特等奖入围的时候,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后来又想起来,觉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每一位指导老师都为我们这次比赛付出了许多,而我们参赛的同学也是倾尽全力。为了准备答辩,我们一连几天下午都没有上课,赶制答辩的ppt。在制作ppt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论文和模型的不少问题。就这样,我们一边改,一边演练,不断追求完美。甚至在香港比赛的前一晚上,我们都试着从大赛准备的电脑上更改一个数字没有分级的问题。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是倒数第第三个参与答辩的,因此看到了很多建模小组优秀的展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对自己的答辩也更有信心。通过这次比赛,我学习了很多未知的思维方式,见识了很多方法思路,锻炼了大胆的创新能力,也增长了经验。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好好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
石一妈妈和徐云昊妈妈陪孩子们赴港参加了答辩,两位妈妈亲历了孩子们答辩的全过程,看看妈妈们的感受吧。
观摩2018IMMC中华赛答辩决赛有感
石一家长 刘阿劼
4月底,有幸陪北中西坝河校区的4名同学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参加了2018IMMC中华赛的答辩决赛。比赛过程不长,每支队伍只有短短16分钟,8分钟陈述加8分钟问答。当天,北中队伍排在了比较靠后的第23位出场,缺点是战线拖得太长,孩子们容易疲劳,优点是他们有较长时间进行观摩和调整心态。在看过几支队伍的答辩后,能感觉到之前略有些紧张的孩子们放松了下来。他们没有在最后一刻还埋头苦练自己的解说词,而是认真倾听其他队伍的答辩,“学霸”秦翔宇更开始研究起其他队伍的方案中是否存在的漏洞。我想,孩子们这一刻的沉着冷静来自于他们此前的努力付出。
轮到北中队伍上场了,前8分钟里孩子们表达流畅清晰、台风沉稳大气,让坐在观众席的我松了一口气。可没想到,接下来的问答环节,评委围绕着“热力图”展开了轮番轰炸,这是孩子们此前从未准备过的问题。这张图是孩子们利用一家网站上的公共工具制作的,所以对相应原理不是特别清楚。在评委提出的非常技术性的问题面前,孩子们沉着应对,虽然绕了很大圈子,但最终总算解答了评委的疑问。事后反思,如果像评委提醒的,将制作“热力图”的网站列入参考附录;或是在论文讲解中明确说明——热力图是在建模完成后为了让结果更直观展现而制作的,都可能避免评委的这轮质疑。然而我想,从来就没有一场100%准备好的战争,让孩子们体验一下这种临场意外也是这次经历的魅力所在吧。
本次决赛,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两岸四地(港、澳、台及内地)众多知名院校的著名教授以及“滴滴出行”的首席工程师组成了“大评审团”,体现了大赛在评审中注重理论模型和实际运用的结合。参赛队伍中,有的借鉴了化学“浓度”的概念,有的借鉴了生物“活性”的理论来构建和解释自己的数学模型,由于符合IMMC引导的“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的理念,得到了评委的特别关注。我想这些理念都是孩子们下一步继续数学建模时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比赛的时间虽短,学习的道路还长,七八年级的孩子和优秀学校的高中学生同台,已经非常难能可贵。祝愿开始爱上数学建模的北中学子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勇于付出,敢于创新,祝愿早早起步的北中数学建模队获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建模比赛一席谈
李俊平老师
2018年参加IMMC国际数学建模孩子们历经比赛,初赛、决赛、赴港答辩,对于他们这些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甚至到了今天他们还沉浸在那种深度学习中,时不时谈论Matlab 跑层次矩阵出现的偏差有多大,频率乘频率到底等于什么,有没有意义?仍然沉浸在根据他们千方百计不辞辛苦求得的医院数据,并逐个做的统计,然后辅以蒙特卡洛算法进行模型拟合,最终得到可信度较高的医院评估模型……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这种这种念念不忘,必将得到回应,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数学建模就是这样,在未来的人生选择中,你永远无法知道你即将面对什么,但你自豪于你已经创造了什么和终将改变的什么。一个成功的数学模型,除了它是美的,那么首先应该它是真的、合理的、善的、有意义的、还必须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这就是我们选择数学建模的原因吧!
(供稿:李俊平 编辑:梁潇)
-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 国际教育
- 2024德国队欧洲杯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2024德国欧洲杯24支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