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7·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徽州行(1)——笔底功夫,水墨风韵
来源:本网 时间:2017-11-14 20:06
11月6日,北京中学九年级的同学来到安徽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开启了今秋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探寻徽文化。同学们漫步于白墙黑瓦间,穿梭于百年老店中,流连在传统小吃里,感受着别样的传统民俗和美食。大家在徽派古朴庄重的建筑中初识徽文化的奥妙,在亲身体验毛笔制作工艺中感受了工匠精神的魅力,在精彩的徽文化讲座中领略了其博大精深。

徽州行旅行日志DAY1

余海然

这次阅历课程我们来到了徽州。徽州,简称“徽”,后来因为徽州的徽代表束缚捆绑,有着不太美好的寓意,于是更名为黄山市,但黄山市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徽州,古徽州一府六县,而现在真正属于黄山市的只有四个县,婺源因种种原因被归到了江西,绩溪则现今安徽省的宣城市。

黄山市四周大部分都是山, 我们来到的屯溪则是其中的一个月牙形状盆地。三国时期生活在此地区的原住民为山越人,首领毛甘因不愿意受王权统治而被孙权讨伐,而孙权的兵马就屯聚于溪水边,屯溪的名字便来源于此。

今天的第一个行程在屯溪老街。屯溪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又地处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导致了这里陆路不便水路却十分发达,也因此经济发展迅速。屯溪老街作为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且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号称“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走在街上时,身边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无一不给人一种朴素却典雅大方的感觉,这里的绝大商铺也都与文房四宝有关,满条街似乎都有着淡淡的文学气息。

此次我们有幸亲自学习并动手制作了毛笔。尽管是已经有一定雏形的笔头,但在成功系好绳结时却给人带来满满的成就感。而当笔杆上刻上自己的姓名时,它便成为了仅属于我的对徽州的一分独家记忆。同时我也被这里手艺人的匠人精神感动,尽管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他行云流水仿佛一气呵成的几个工整却大气的字,但对于这些手艺人来讲,却需要在背地里花下几百倍的努力,大概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同样适用于这些手艺人,他们的努力与坚持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

阅历课程文化寻根之旅

黄雨诺

过齐鲁,及江南,从关中,至中原,由巴蜀,到西北,再到这次的徽州,想想时间过的可真快啊,这已经是我们的第六次阅历课程了,这次我们即将踏足的是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对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为之前没有去过,我对它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黄山”、“奇松”、“怪石”这几个简单的字眼,但经过了行前余国志老师进行的讲座之后,我发现那里不仅仅有无尽云海和高山,还有数不尽的美味佳肴,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朴素大方的人们,无论是青石板路还是白墙灰瓦,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我。

期盼已久的这天终于来了,天还未亮,我们就早早地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旅途,把困倦和疲惫统统抛在脑后,背着梦想,带着对知识的渴望,穿过清晨的薄雾,踩着一地月光,向着远方。

高铁上,身为导游组的成员,我们进行了我们行程中第一项任务,发接收器。高铁上人很多,再加上车票问题出了一些意外,所以座位排的十分无序,原本是一个导师组坐在一起,现在却比较分散了,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我和吴同学负责的是三车的导游机收发,一个一个车厢地走,询问同学分别是否是三车的,发耳机,给接收器装电池,调到相应车的频道,并检查每个导游机是否能用,登记每个同学的导游机编号,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着手起来真的不是很容易,而且一旦出错,将为后续的形成带来很多不便,不过好在我们行前的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充分,一切还算比较顺利。

经过六个小时的高铁,我们终于抵达了这次行程的第一站,黄山北。没有北京的严寒,十一月的徽州依旧是暖洋洋的,我们在去往老街的大巴车上,进一步与地陪导游进行了对接。

划船的渔夫在宽阔的江面上滑动着浆,像是并不想打破平静的江面,小小的弧度荡漾开来。你说南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准备课题到我们踏上旅途,我始终给不出定义。照耀着农田,我想,这就像我的远方,带我去在阴霾里寻找到答案。因为是工作日,老街人还不算多,虽然没能有幸看见落日,但这景色依旧使人陶醉,我们吃了很多当地的小吃,去学习了毛笔的制作,每个人都做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毛笔。

文房第一宝

郑新伦

 “粉墙黛瓦朝夕建,高宅深井天地间。”我们即将踏上的,是徽派文化发源的土地。在这里我们能获得怎么样的知识,还是个未知数。但我们深信这一次的旅程,我们的研究一定会比之前更具有专业性。

 我们躲避了清晨的凛冽寒风,一如既往地坐上了开往徽州的高铁。没想到一上车就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们都着实尴尬。听说是导游给错了座位的号码,导致我们与十一学校的同学们坐到了重复的位置。好在大家都很冷静,我们被换到了前一个车厢的座位上,这下总算是清静了。这次我没有大睡一觉,所以观赏到了开往徽州路上温馨的国风小院。正值秋去冬来之际,田野却不荒芜。透过温室的塑料棚,隐约能看到里面仍在茁壮成长的生命。比起前几年,生产力明显有了提高。

 今天的重头戏是亲自参与制作文房四宝之一——毛笔,我们来到了徽州的古商业街,人们为它命名为老街。由于我之前比较擅长手工制作,所以这一体验部分我很喜欢。一根根柔软的狼毛系在一起放在桌子上,仿佛一个个还未盛开的白花苞。指导老师仿佛变戏法一般的穿线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手心朝上或朝下所绕的线圈效果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同学们被绕晕了的原因。幸好我找到了指导老师手把手学了,才能顺利进行到接下来的环节。在霸气的裹胶与飞速的挤胶结束后,到了大师题字的环节。尖锐的刀锋在木笔杆上快速的移动着,相对着出现了一个个漂亮的刻字。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传神的刀法,这是岁月的见证,也是技艺的传承。

 今天的文房第一宝就这样被我们收入了囊中,我更期待接下来的行程,会一定让我们获得到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屯溪老街与南锣鼓巷

佟妍

我曾对徽州有过许多的幻想,与它的相遇,在梦里,在世界中,在点染宣纸上,在珠玑文字间。印象中的徽州,有高高的马头墙,鳞次栉比的黑瓦,高低错落的白墙,远远看去如梦如幻,似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长卷,水色潋滟,暮色绵绵。

今天,当我走进了屯溪老街,才知道以前的想法都只是片面的,屯溪老街中的文化底蕴完全的渗透在了建筑中,稍稍破碎的瓦角,低矮的门楼,透露着生活的气息,这里很真实也很迷幻。老街两旁 是热闹的商铺,不时有复古打扮的老爷爷清脆嘹亮的吆喝声,商铺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楹联和匾额,买的商品都是当地特色的糕点食品。这就像是电视剧中才出现的场景,我走在其中,看着徽墨糕,蘑菇干,辣椒酱琳琅满目,仿佛处身在若干年前的集市中,人群熙熙攘攘,袅袅炊烟。它打破了我对徽州固有的概念,梦是美好的却也是静止的,如今这样鲜活的事物冲刷着我的大脑,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多姿多彩。

这让我想到了北京的南锣鼓巷,不禁为它惋惜。在南锣鼓巷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小吃小商品,这看起来是好的,但冻酸奶,玫瑰糕,烤土豆,吉事果等东西都不是北京的文化产物,糖葫芦,驴打滚,兔爷儿等北京标志非遗反而在这条小巷中销声匿迹。在北京的出行手册上,总是看到南锣鼓巷作为仅次于前门的北京小吃标志一条街出现,不免心寒,为了吸引年轻人的购买力,不惜淡化北京特色的概念,让一些“潮流”商店入驻南锣鼓巷。难道北京的文化产物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吗?当然不是,在屯溪老街中无处不在的徽州气息正说明了这一点。我在思考,如果能够将南锣鼓巷变得布满了盛唐时期的味道,在南锣鼓巷中的店主穿上旗袍唐装,门脸前挂上楹联匾额和红彤彤的大灯笼,邀请一些戏班和舞龙舞狮的团队在小巷中定期演出,其效果必然不比现在的凭借潮流制造客流量差。

正是因为有屯溪老街这样的地方在,文化一词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鲜活的跃动,课本上的知识不足以令人震撼和铭记,走过这样的街道,“穿越”回到那一段历史,地域文化才会真正的让你认同,让你感动。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在繁忙的北京中找到保留原来生活气息的一块净土,让历史在那里停下脚步,让后代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先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受啊。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