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7·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秦陇行(1)——缘起•四朝古都
来源:本网 时间:2017-11-15 18:30
2017年11月5日,北京中学七年级学子的第三次阅历寻根之旅正式开始。这次我们寻根之旅的地点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陕西。上午我们来到了旅行的第一站——西安;下午,我们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古代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而且增强了自身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今天的旅程虽然辛苦,却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都十分期待接下来的行程。(宋子涵)

长安

范欣馨

透过疏密有致的窗帘,光斜斜地照进来,在窗上照成一团一团的晕。高速路旁错落的灯,遥遥望去一片寂静。

月色灵亮而清,哪怕照在水汽上也不见那清色染开。她照开混沌,照开凌晨四点半黑而死静的天空。灯色在那月色下并不黯然,一粒粒亮得耀眼却平凡。

有着隐隐的话想说,却也不知从何说起;有着切切的事想说,但也不知如何说起。上一次,我在这座城市待了七天,具体的情况已经忘记,只记得西安是一座灰色的,坚固的城。有久远到不知何时炼制的青砖,也有到处飞扬的尘土。

长安。长安。长安。是博物馆里精致的鎏金,细腻的打磨,巧夺天工的雕刻… …昔日的繁华,旧年的繁华,属于盛世的繁华,在那穿红戴绿的仕女图里,在那明艳不可方物的饰物里,在那饱含了心血的药皿里。

于繁华里惊鸿一瞥,蓦然瞥见时间轮流回转,永不停歇。从周,秦,汉的古拙质朴,到唐,宋,元的奇巧华贵,“玉垒浮云变古今”,那一场似乎永唱不完的盛世,永唱不完的温柔缱绻富贵乡,犹在无言地唱着,唱着,似要唱到海枯石烂,地裂天崩。

可怜无数山。

长安城,终保不了大唐绵乍近三百年国运的长安;长安城,终保不了富贵温柔近三百年的繁昌。

“世事变化无常,历史残酷冷漠”

“是的,我知道”

“那为何……”

“心向光明,则不惧将来不念过去”

不惧将来不念过去。

历史是历史,生命是生命,历史与生命,同途而分离。

长安不能永久长安?何惧。唐太宗李世民早就预料到朝代兴衰的更替,因此,改大兴城为长安,却不念永远平安。如今,繁华深处虽是落寞,但谁又能说,大唐已去?

起码物还在,物后人的灵魂不灭,则永世长生,精神永存。起码还有乐音,在夜深处一声声为那些梦一般的不真实而哀叹感怀。

沧海一粟,亦成沧海;浮生一记,亦成浮生。本就互相成全,互相独立,彼此又藕断丝连,同出一根。

于是我再一次来到这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在那些人的一生起荡里看得心痛。我看见高力士手中的靴,看见卢舍那身前的牡丹,看见长孙皇后的千古贤后名,然后,透过它,看见一个繁华王朝的落寞与孤独。长安。长安。长安。

远远的望在历史的远方,那里有一片长安的地方。长安。长安。长安。

长安城还是破了。

多么讽刺。

坐拥重兵的藩镇节度使,不过是明皇的错,错在误识他人;美色误国的杨贵妃,又有什么错,不过是明皇的错,错在爱惜美色;而所谓无道的明皇,又有什么错,不过是天命的错,错在让他当了个误国皇帝,风流纨绔。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谓风流,所谓繁华,所谓忠臣,所谓良将,亦不过是那五岳上索性聚散离合的风云变幻,遗撒的一点细雨。再繁华的风也终会散去,再美好的事也终会瞑目。

日出东方,千里浮光。

一轮压倒明月的日光在平线夕云间肃穆庄重地升起,如一位红衣主教在做礼拜。

明月已无踪,谁堪带翠风。

浮云颠倒,万山无语,苍老而庞大的钟敲起,咚咚的声音,一刻沧海桑田。历史在我面前一览无余,带着俯视般的漠然,冷酷。

长安城,破。

中华文化寻根之旅——西安

左佳依 

上一次阅历还历历在目,有趣的见闻,美丽的风景,美好的人与事物……

又是这个季节,又是这个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见闻与不同的心情。

天空像是被拉上了幕布,一边的天空隐约有一轮明月散发着温柔的光芒,另一边被楼层遮掩的地平线,下射出朝阳淡金色的光芒。我们这样一群人,就这样启程了。大家都向往着我们的目的地——陕西。大巴车缓缓开启,车内的孩子与车外的家长都互相招手告别,希望我们还可以“千里共婵娟”,把思念都寄托给这皎洁的月亮。

天刚刚擦亮,我们早已坐上了高铁离开了北京,正式踏上了我们的阅历之旅。高铁上是个看风景的好机会,可我对风景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认为这是个真正看书的好机会,不是很吵也不是很颠簸,抱上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静静地。读我就带了一本《阿弥陀佛么么哒》,一口气读了小半本,这次才让我真正感受到在高铁上读书真是个好机会。

怀揣这兴奋的心情,我们终于踏上了西安的沃土。最重要的还是先把肚子填饱,西安的菜还比较不错,有些微辣,但符合我的胃口。解决了温饱,重头戏终于来了我们即将要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非常宏伟,馆内也很大,里面的藏品有三万七千多件,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赤金走龙。纯金的并且非常小,但确是手工制作的,非常精细也非常漂亮。我非常崇拜古人们的智慧,在外国人发明防锈、提炼金银、手工艺技术的几千年前,我们中国人早已熟练的掌握了,这的确非常鼓舞人心。

今天一天已近结尾,一天的收获还真不少。

明天又会是怎样的一天呢,倚在床头,回顾着今天的收获,也畅想着明天的旅途。

启程

刘胤锴

伴随着朝阳的一缕余晖,我们缓缓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踏上了一天的行程。6点半,我们来到了火车站,不再有路途上的喧嚣轰鸣,踏上漫长悠远的火车,放下沉重的行李,终于迈出了六天行程的第一步。

四个小时的火车时光,却完全不是单调无味的,往往充盈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行李能帮我放一下吗?”

“帮忙填个问卷,有奖励!”

“采访您一下,您对……的看法是什么?”

“来,笑一个,看镜头。”

“你还有什么好吃的吗?”

这些交杂弥漫的话语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对于同学们来说,坐火车根本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而是一个集座位,食堂,图书馆与一体的地方。随着时间缓缓的流逝,因为起床太早,过度疲倦,劳累的同学们闭上了朦胧的双眼;课题组的同学们开始了问卷的发放,一步一步地进行和修改着自己的课题,为未来五天的历程蓄势待发;服务组的同学们已经开始为大家发放讲解器和耳机,为大家照起相来,记录着每一时每一刻的日常生活。

火车继续前行,我们也随着这列车渐行渐远。又一次迈出北京这片熟悉的土地,又一次离开家乡,踏上的则是那遥远的黄土。比起怀念,心中流露这更多的期待与盼望,终于又一次迎来了准备已久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又一次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历史。时间也慢慢随着火车前进的步伐流逝,阅历课程的行旅也才刚刚开始……

陕西历史文化——古色古香

尹君伊

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都曾在西安建都。文化遗存及其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文化风貌。而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文化的艺术殿堂。

今天,我们有幸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了这个宝库丰富的内涵文化。

下了车,抬头望去,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颇具盛唐风貌,错落有致,庄重大气。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石狮,其雄伟壮观的程度都不是平常狮子能比的。这使我一下就感受到了博物馆的大气辉煌。也正是它的大气,它的辉煌,在诱惑着我们,让我们走进这个博物馆,走进这个曾辉煌过的,曾荣耀过的历史。

我们进入了很多展厅,其中包括东周西周、秦、隋唐等时期的展出。

我最感兴趣的自然是隋唐时期。首先我们参观了“大唐遗宝”展览区。据导游介绍,这些展出的文物大多都是在西安南郊的建筑工地上发现的。

许许多多文物,其中自然少不了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既然这是镇馆之宝,那就肯定拥有它独特的故事。

通过讲解,我了解到,兽首玛瑙杯源自唐朝,是唐朝时期盛酒的容器。这件兽首玛瑙杯不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是国之重器。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也是大唐带给我的惊喜:听说,这件文物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巧夺天工,因料取题,因材施艺,使得罕见的玉“升华”,变为了更加美好的器具,也更加引人注目。

我们在听完这个讲解后,开始正式参观。在展厅里,有像麻将牌一样大小的玉串成的腰带,象牙白色,洁白无瑕。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沉默不语;有金杯,当时用来盛酒;还有药香银囊。但是抓到我好奇心的,是摆放在一起的小金龙。它们动作各异,每一个都很短,很细,但独具匠心,金色的鳞片就像能抖动而一飞冲天一样,极为逼真。

还有很多很多文物,但是那些都没有这几个有意思,于是,我站在这些文物面前,驻足欣赏,不想离开。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文明伟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我们一定要好好学历史,以后能成为中国的栋梁!

品味陕历博——优雅的文化

陈一宁

已经是第三次了吧,这别样的旅程。带上过去积累的经验,在朝阳还未升起,而街道也空无一人之时,我们启行了,相对于曾经,这次会有所不同吧。

由北京至西安,也不过四个小时之余。火车上的经历,大都伴着欢声笑语,隐秘之中暗藏着即将涌现的忙碌与紧张。而当我们终是走出西安北站,乘上大巴车,真正的旅途,才刚开始。

陕西历史博物馆,充斥着浓重悠远的色彩,以及引人深入的的名称,是那般的大气,那般的辉煌,诱因我们入内。从未因为别的什么,真正最初吸引我的,应该是周围的墙壁与阴暗的环境了吧。在幽暗的灯光下,那些各类文物遗址似散发着阵阵光芒,它们因着环境的衬托,而更加耀眼,更加明亮。历史的沉重与独有的记忆,也因此而逐一显现。四壁的装饰,则更是那抹色彩的展现……无一相同的千人千面墙,描绘古人生活的壁画,则又在诉说着什么呢?——是属于它们的辉煌吧。

伴随着老师的讲解,我的目光流连在无数展品之上。它们是否也在那段时光,曾有过那最耀眼的年华呢?从各个展厅之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应该是“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柱壶”。这也是属于国宝级的文物。它的造型独特极具新意,其构造也是巧妙至极。其壶盖只是起象征性作用,大致呈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俯卧着的凤凰,壶嘴是张口侧卧的狮子。而壶身一周饰有牡丹花,所以它也称作“三王壶。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百花之王”。

关于设计原理,则是因壶底部中心有一小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壶口外流时为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这是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这一原理正是反应了古人的智慧与才干是无法想象的。

夕阳正逐渐落下,疲倦的旅人随时间流逝,便也陆续结束了一天的旅程。褪去一天的劳累,让我们期待着。旅途,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刘胤锴、陈一宁、丁天杨

绘画来源:鲁欣雨、张朔宁

指导教师:徐梦莹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