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六千年的过往
鲁欣雨
都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光照亮了世界。对于这辉煌的历史我自然也是十分自豪,这次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我们正好来到了半坡遗址——中华文明开始的地方。
半坡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距今竟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提到尧舜禹前,我脑内总想的是山林间的野人,身上耷拉着几张兽皮。耕织?修建房屋?复杂的文明?在潜意识里,这些还真的被忽略了。也幸好这次我来到了半坡遗址博物馆,把这些错误的想法扼杀在了摇篮里。
为什么?因为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种有智慧、有规划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村落被人为地划分成陶窑区、居住区、墓葬区,还有不同的下葬形式,明确的宗教祭祀仪式,各类神奇的工具。我印象最深的是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因为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房屋的演变。从最开始无法修建墙壁,只好向下挖掘,制成半地穴式房屋;再然后,半坡人就在地面上建造房屋了,样式就像是如今的帐篷或印第安土著的房屋,但内里面积大到可以容下两个成年人所有的生活起居;半坡文明到最后,房屋的建造已经颇具规模,有坚固厚实的房屋,“木骨敷泥”的同时,为了防潮,半坡人还会将室内用细泥涂抹,再用火烘烤。据说,这种样式的房屋就连如今的农村也还在使用。这可就大大改变了我对于这群“野蛮人”的看法。
随着讲解继续,我逐渐了解到半坡人会根据材料的获取便利程度,将陶窑区建在河滩旁,会为了抵御野兽疏解积水挖宽二十米、深十八米的壕沟。会制作农具,并且初具雏形,会做武器,会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尖底瓶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到现在我都似懂非懂。
若这一圈走下来,仅仅只是让我震惊,那还不足以吸引我全部的注意力。让我彻底着迷的是它留下的千古谜团。半坡遗址中有些陶器上出现了神秘的刻画符号,有的像“乙”字,有的像树叉,有的像字母,我不禁想,这些刻画符号是装饰,还是当时的文字?它又是如何出现的?第二个是“尖底瓶之谜”,尖口不易洒水,鼓腹储水量大,尖底再加上特殊的器型使它可以自动装水,如此复杂的物理知识古人是如何掌握的?为何要制造如此多的尖底瓶?尖底瓶如何存储放置?最后一个“人面鱼纹之谜”,这个的疑问更多了。鱼纹意味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一切都无从得知,却也令我茶思饭想,乐在其中。
忆秦
宋子涵
告别了半坡遗址博物馆短暂的游历,我们来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连绵不断的高峰将博物馆团团围住,观望远处那群山之上,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却又显得格外真实。静卧在山中的博物馆,因此而变得更加扁小,但却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了众星拱月的冲击感,像是山峰中的“掌上明珠”,显得极为重要。
隐约忆起初次与兵马俑相识,是在媒体的资讯报道上,或是在教科书的课外小知识上,若是要在大片的文字当中,提炼出一系列关键字眼,那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宏伟壮观”。
跟随着队伍的前进,我们来到了展厅内。在全长二十三米、宽六十二米的大场地内,营造出一股摩肩接踵的感觉。我们穿越人群,找出一处容身之地,迫不及待想要一览壮丽风光,目睹一番历史重现。
映入眼帘的似乎比我想象的还要耀眼。几千年历史在尘世当中辗转,在时间的轮回当中徘徊。曾经在这里,古人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对方的模样,刻画出精致的容颜。如今在这里,经过了岁月的流逝,却已褪去以往的色彩。
走出了展厅,博物馆恍然之间又高大了许多,掩盖了天空中流浪的浮云,遮住了拔地而起的山峰,占据了我的双眼与心灵。
文化风雅——兵马无双
尹君伊
经历了昨天的旅程,今天我们再度出发。正如大熊猫是四川的“标签”,布达拉宫是西藏的“名牌”一样,我们来到了陕西的“明信片”——秦始皇兵马俑。
下了车,抬头一看,阳光立刻直射入眼睛里,晃得眼睛一阵生疼,急忙闭上眼,缓一缓。天有些低,与远方隐隐约约山的轮廓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差错,形成一幅自然风景画。
走了一会,来到兵马俑博物院。首先去的是一号坑,我直接被“惊吓”到了:太壮观了!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兵马俑有序地排列在深坑里,仿佛是全然无惧的守卫,几千年来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惊讶的同时,我也不忘听着老师的讲解。听着讲解,我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在听到“这些兵马俑最高的两米,最低的也就有一米七,体重一百到三百公斤”的时候,我对那些工匠产生了敬佩之情;在听到“兵马俑被当成祭祀品,村民们愤怒地砸碎它”的时候,我的心一下惋惜起来:这么贵重的文物,却被一无所知的村民损坏。
我们一路前行,走到二号坑,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开眼界”。许许多多的兵马俑原件被保存在展柜里,摆出独一无二的姿势,仿佛在等着游人前来观赏。这不,有站立着的,虎目圆睁,紧紧盯着前方,蓄势待发;有半跪着的,同样的表情,拉弓射箭,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也有坐在马车上的,手掌握着马的拴绳,为自己的主人尽一份力。
不知不觉中,参观已经结束。我来不及惋惜这时间的短暂,只能随着队伍走出了大门。明暗反差较大,当阳光再次洒在脸上,我仍旧条件反射地闭上眼睛。不同的是,此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奥妙,同时也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随史
范欣馨
在厚重的历史中前行。
从土到陶,从原始到艺术,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从半坡到大秦。掘开的黄土粉饰着生命,从一个墓地到另一个墓地,从一个生命到另一个生命。
兵马博物馆外,松树低低地压下来,雾气模糊了骊山的界,满地梧桐叶飘落,与鞋尖碰撞成沙沙的响,若回风舞雪,若梵音落花。
故地重游。
想来颇多感触。记忆中凌乱的风吹散朦朦胧胧的疑团,许多大大小小曾被忽略的细节愈发清晰。我想起松枝上垂落的雨珠,想起零零落落散布在雨中玻璃下的陶碎片,想起三年前来时,散不成形的荒凉,便浑然不觉地缓缓抬手一摸,摸到一块整整齐齐的粗糙的布。
哦,是用半坡居民的法子染成的麻布,一上午参观的核心内容。这处遗址本是半坡人的居住地,在地底下埋了许多年,虽说不过是最普通的原始人部落,但可贵之处在于半坡的神秘标记。
人的头部,四条鱼在耳,颌成对出现,黑色,抽象化,未解之谜。即所谓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究竟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又代表了什么,为何频频出现在半坡人的日常生活里,无从得知也无从说起。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那些智慧的创造最终成就了人的辉煌灿烂,无论草木染,无论钻木火,无论尖底瓶,也无论半地房,从一个小小的,黄河中游的部落出发,然后汇聚,融合,一点一滴,终成就中华的大国之风。
是的,我想,正是那些仰韶文化的印记,那些半坡聚落的气息,成就了秦朝的大一统,也成就了泱泱中华。
“国之泱泱,有彼且昌。”大秦因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兵而昌,也因秦始皇的铁血,骁勇而昌。或许,来到长安,不仅要见证一座城的未央,也要见证一代代帝王的传奇霸业。
秦兵马俑。列方阵以御敌,设先锋以刺杀,垫后卫以防御,造战车以冲锋。千人千面,火候苛刻,造型细腻,恍然如生。
这用泥土铸就的奇迹!那百名工匠的拼死一斗,那短命王朝的绝代争论,那铁血之师的倾囊相授,“立体兵书”之名,犹不能尽其意!谁曾想,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封闭的王朝,竟掌握着超越现代的技术,至今也无法超越。
连,纵,横,我看见一个壮志凌云,宝刀未老的皇帝,坐在战车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而他骑下,百万雄军八面威风凛凛,浴血奋战萧萧。战,战,战!为生存而战,为荣誉而战!我看见遥遥的古战场上腾腾燃起的狼烟四起,鼓声咚咚响震天。隐蔽的射手突然冲出,一箭夺人志,夺人气。
沙场,沙场,沙场!辛弃疾梦里不忘的宝剑,苏轼梦里幻想的雕弓,王昌龄梦里徘徊的雪山!
可是,万物逃不脱盛极必衰。
万世大秦,二世而亡。
在厚重的历史里前行,背负着苍苍的现实往后传递。
半坡,大秦离我远去,而我,还在一带一路上,写着永不可预知的篇章。
图片来源:刘胤锴 丁天杨 洪潇煜
指导教师:徐梦莹
" type="hidden">-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 国际教育
- 2024德国队欧洲杯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2024德国欧洲杯24支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