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萱 画
旅人
吴芷婧
我再一次回到了老家,却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旅人。
虽说旅人,但也真切。
虽然来来往往徽州不下数次,这次却也犹如跟一个旅行团一起,坐大巴,观景点,拍拍照,再睡觉。
如生命中众多次一般,我跟着红色的导游旗,坎坎坷坷,爬上了黄山。
一路上,不管在小道上,石阶上还是宾馆里,我都看见了不少游客,大多都是闲下来退休的老人,带着同色的帽子,跟着带着喇叭的导游。我一听那导游的导游词,不禁笑了,竟和我们导游的导游词一模一样,连感叹词都如出一辙。我不大喜欢这种走游,跟着走走,听听导游词,耳中放着耳机,到景点了就拍张自拍。
旅游,会给我太多的惊奇,远不止导游词中的絮絮叨叨。
就像,日出。
李天祚 摄
我曾在泰山看过日出,泰山的日出是从地平线跳出来的,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我曾在海边看过日出,海边的日出是从海面上浮出来的,把海面涂染地绚烂。我见过城市的日出,城市的日出遮遮掩掩,只见云霞不见太阳。
黄山的日出是从山中升起的,像一个害羞的少女,云雾相伴。她在还未升起的时候,先把身边的云雾染成彩色,粉色橙色黄色融合,像一袭彩色衣带。几缕白色的亮光慢慢从山后溢出来,把松岗照成一片剪影,却又迟迟不出来。晨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已经等不及了,她却依旧,蜷缩在山峰后。
却忽然,光倾斜而出,刺痛了眼,四射而出。光明忽然笼罩了我们,笼罩了整个大地。
那一刻,很美,暖金色的霜洒在石头上,针枝上。像哑剧拉开了序幕,像死寂中忽然有了希望。
日出。
包尔康 摄
我想,这才是旅游的意义,寻找美。
其实,所有人都是一个旅人。不论在哪,不论干什么。他们都在这世间徘徊, 寻找那些不曾见过的美景,遇见那些不曾见过的人。
旅人,时时刻刻遇见美,就像坐上了一辆不知会开往何地的火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你会看见什么。生活,亦是如此。
我始终是一个旅人,在这崭新且美丽的世界上。
再游宏村
赵天天
重踏宏村,却依旧被它的美所震撼。那是一种极其淡雅的,温柔的,缱绻的秀丽,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刘乃忠 摄
粉墙黛瓦,一景一物皆入那浓墨淡彩的山水画卷。那微波,随秋风飒飒,皱起圈圈涟漪,鱼儿徜徉水底,游弋于碧草之间。一望秋波,顾生万象。远处群山绵绵,兼有碧玉浓淡,林风飒飒,一川青绿,欲出肘腕。走进宏村,便是打开一卷妙画,泼墨共疏朗,似人间风光也寻常。
南湖书院墨香飘飘,邀人走入那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走进百年前的学堂。耳畔仿佛还萦绕着书声朗朗,多少伟人在这里来了又去,挥袖带走几重缅想。从古至今,这书院默默的观着百年沧桑,几段倥偬,看着人来人往。
乐彼园前的戏台子,仿佛还有人在咿咿呀呀的唱着那场贵妃醉酒。“水袖撩拨千古淡,台上浓妆竟已耽。”谢幕浮生无常,当年的戏装已泛黄,如今的雕梁谁怵场,昏暗的老宅旧的时光,只留人驻足观望。
走过古老的小巷,轻抚那白墙,时光仿佛在这里凝滞。一根麦芽糖,一块桂花饼钱都不多,却都能换来一种别样的幸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不急不躁,淳朴而平实,他们挥手远离繁华落寞,在曦光剪影下,几世人,对黄昏。小店里还放着悠扬的乐曲,诉说着这如画乡村的故事。
依稀仍是那个宏村,美好而瑰丽,淡泊而清远,模糊的,趋于宁静柔和。
星野·日出·黄山
包尔康
睁眼,凌晨4:30。
我们置身于黄山风景区内的狮林大酒店,在丛山峻岭中度过了一宿。星辰依旧布满苍穹,但在黄山的东面已经悄然得升起了一颗明亮的星——启明星。我们几个爱摄影的同学,早已聚集在了离酒店不远的山峰脚下,准备登上山峰的每处观景台观赏黄山日出。在清凉台,一处伸出山体的平台上,视野开阔,毫无遮掩。我仰望苍穹,星辰如海,银河似流水潺潺。北斗七星悄然的隐藏在这片星布之上,不细看,与其他行星毫无差距。
陈昭 摄
凛冽的风吹在山岭之中,呼呼声此起彼伏,身旁的黄山松也不禁颤抖着,发出沙沙声。但满天繁星却丝毫不改其踪,定神细看,它们慢慢的想着西边移动着。渐渐的,东边的天空出现了一条暗黄色的天际线,在那边的奇山间逐渐明亮着,越来越黄。周围的天空也亮了起来,深幽的蓝色在这一片星海中出现,星星渐渐退去,但一颗启明星依旧挂在天际,不愿离去。风,不吹了;天不冷了;人,愈多了;山,清晰了。其他的同学们也都来了,这时天已经亮了,天边的金黄色已经染亮黄山。远眺山峦上的松树犹如在黄色底板上的剪纸,黑色的山影映在黄色幕布上,显得更加精致了。
又是一个大晴天。两天来,黄山全天的风景我们已经一览无余,日出日落尽在眼中。黄山的巧石都在不远的山峰上。猴子观海的模样是最形象的。在云海之中有一座山峰正好高于所有云层,在那座山峰的山崖尽头,有一个巧石,神似一只猴子在愿望着云海。像这样的巧石黄山中有不少,因为这些常年地址演变而来的岩石造型有它独特的样子,全靠人们的想象,所谓“三分形象,七分想象”,在我们游客的眼中一切巧石都可以是不同的。一千个人游黄山,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黄山的模样。
包尔康 摄
黄山的地形很奇特,不像是其它山直上直下,而是有上有下,有陡有缓,不仅能调动我们的神经,还能让我们时刻休息,保存体力。朗诵要有轻重缓急,黄山这山势仿佛也是具有灵性的,是通人性的山,也懂得轻重缓急,为我们旅人着想。可以说,爬过泰山、峨眉山、香山、青城山,大大小小的山峰唯独让我惊叹的是泰山的壮美。但来过黄山两次,这几座山像是小巫见大巫。黄山集泰山的壮美风光、峨眉山的生态环境、香山的红叶飘飘、青城山的山海之合体,皆强于其它。黄山独特的巧石为自己增添了不少色彩。
陈昭 摄
乘索道下山,去程前往宏村。
宏村背靠雷岗山,四面环山,西临西溪、杨栈溪、东傍东边溪,三条山溪汇合于村南,往东流去,三面环水,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宏村乃风水宝地也。八百年前的宏村“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存在雷岗山山坡上,山脚下是一条街,山下是滚滚东流的西溪水,西溪两岸是河滩和稻田,从村里望去,的确一望无际。虽然当年的宏村有西溪东流、村在山上的缺憾,但是一百多年后的引水工程,却让整个宏村充满活力。
当年的徽州乡村社会,非常重视风水和家族观念。像宏村的引水工程,是关乎汪氏家族未来兴衰的大事,思齐公请来风水大师何可达先生,先生提出并肯定了引水进村的工程,并预测以后汪氏家族必将兴旺发达。于是,宏村汪姓氏族的人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咬定目标,埋头苦干,终于引来了溪水灌万家,为宏村的六百年持续建设创造了最佳的供水系统和优美的村庄风景。
引水的源头在拦水碣坝。站在溪岸上,放眼望去,薄雾已经笼罩了沧桑的农田,零星的乌树,透过了雷岗山的榛树林,射来的一道道阳光,映亮了远处低山和田野。脚下静谧的溪水流进了水圳,哗哗的流下碣坝,看得见水底的鹅卵石,却看不到一点浑浊。那么深的山,那么美的景,那么高的岭,还是那么轻快清新,没有点滴的疲倦,大自然的恩赐没有一点吝啬,只等待着我们去呵护。
水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折向南流,忽左忽右,曲曲折折,明暗相间,扑朔迷离。水圳均衡分布方面村民就近用水,又有一种美感和神秘感。水圳拐弯,还有可能有一个理由,当时宏村的还有许多稻田,为了方便灌溉,挖水圳的时候就拐了个弯,这样就有几块田就能用上水了。房子建的越来越多,九曲十弯的水圳也就固定了下来。水圳的进水出水、走向布局、曲直拐弯、宽窄深浅、石步台阶、池塘小巷溢洪道的设施等,一条普普通通的水圳,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所有这些人工的设置,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方便,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也是人在岁月流逝中。慢慢完善修葺的发展,这些与时俱进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学问呢?
月沼位于村中央。当汪氏家族成员挖池塘时,为什么要将池塘设计成半圆形呢?可能是因为村中有一块地,北至山坡脚,南边到大水圳,若太小,四周竖直高楼,像一口井:若太大,失去了距离感。设计成半圆形,比圆形韵味更好,更美,圆形显呆板。半月形的设计让徽商夫人独守空房的悲凉境遇相连,让会上夫人能面对月沼思念丈夫。气势磅礴的祠堂面前的一弯池塘,水里映着蓝天白云,古屋行人,又是那么的柔情曼妙,人水皆亲。有水则心静,灵气则村活。重器之下是柔水,更显得宏村的安稳祥和。水脉是宏村的命脉,水,始终流淌在宏村人民的血脉之中。
屡屡有人又说,宏村是六百年前人们依照仿生学原理建造的“牛形村”。我不禁暗暗的想到:汪姓氏之所以起名为牛形村,仅仅是他们的精神向往,而实际的,还是要将所谓的牛肠、牛尾、牛胃、牛肚子里时刻流淌着溪水,这才更清亮更丰满,这样的仿生才生动。
宏村之水值得我们去深度探究,在历史中寻找证明,在现实中解读,在怀旧中品味,在联想中感悟,六百年前的山上水,孕育着宏村土生土长的人,流淌着文化与智慧、吉祥与快乐,这一切的一切,都流进了水脉宏村。
宏村课题实地考察
地点:黄山,宏村
参与人员:郭依含,佟妍,杨若茜
我们小组的课题是“楹联中体现的家风家训分析与推广——以徽州民居楹联为例”,我们的主要实地考察地点定在宏村,也就是今天所要参观的目的地。
李天祚 摄
宏村作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它依山傍水,建筑风格淳朴,历史非常悠久,其中一代代相传的大户人家的古屋子里有着许多关于家风家训的楹联,所以将它作为我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宏村里,我们参观了树人堂、敬修堂、汪氏宗祠、宽和堂、承志堂等各种古建筑遗址,我们拍摄了前天井和前厅里的楹联,通常情况下每完成一次参观我们都将收集到六到七幅楹联。经过多次观察,我们发现放在前厅画作两旁的楹联会与画中内容相关,其他的几幅则都与家风家训相关,这些楹联的内容包括劝导后人多读书、多考取官职,告诫后人多自己做事创业、多光宗耀祖,要忠孝节义等优秀品德。之后,在自由活动中我们小组又进行了对当地导游的采访,根据采访内容以及之前的讲解我们找出了几个最具徽州家风家训特色的楹联,其中包括有“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作马牛”以及“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从中可以提现出徽州人民对与后代在经商、读书、为官、守家业上都有着普遍性的要求。
在这次的实地考察中我们遇到了之前所没遇到过的问题,在与宏村的住民交流时出现各种碰壁的情况是我们所没想到的,这里的原住商户几乎有一个通性的特点就是如果我们不消费他们的东西那他们就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我们的采访和调查,我们认为是宏村这里的商业化愈加严重而导致的这里的商户变得势利,同样在作对居民的采访与调查时我们也接触到他们的一些不耐、敷衍以及小刁难,这也使我们意识到愈加厉害的商业化也极有可能导致了这些人生活上的被打扰与不方便,我们小组希望可以通过这次在宏村的实地考察,将这些问题和我们的课题一起带出去,一起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晚上,杨若茜同学整理了今天所拍摄的楹联,主要是截屏后抠图并将其粘贴在PPT中,我和佟妍同学则通过iPad和手机进行了对问卷数据和采访的录音内容的统计与整理,制作饼状图到PPT中,完成了今天一天的工作与总结。
画里乡村——宏村民居
王子麒
宏村,被誉为画里乡村,具有其独特魅力,既有江南水乡的柔柔的流水潺潺,也有那硬朗坚挺的乌檐青瓦,走入宏村,依山环水,粉墙黛瓦,青何莲藕,水畔、桥边三三两两坐着前来写生的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画卷,听人说徽州的民居就是一幅水墨画,却常常好奇当地人为何用了这样的颜色,所谓白墙黑瓦的由来,还是当地人清楚,我们的课题将在宏村完成,经询问才得知,白墙原是代表着徽州一大特色宣纸,黑瓦则代表着徽墨,再加上四面山水相衬如此一来,徽州的民居到真真是一幅水墨山水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人又成就一派屋宇,来到徽州已有四天,感到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极适宜居住,所以百年前宏村汪姓祖先因原住地常遇火灾举族迁至徽州,徽州处于山区地带,虽路途交通不便,但也为这里的人们造就了世外桃源,免于遭受北方几次战乱的殃及,常年安稳太平。村里的人看重风水,初时便请了风水先生规划布局,所以宏村又为牛形村,两棵古树为牛角,引水入村为池、为湖,所以我们游览的路线是沿着水道前行,居民洗衣做饭,种田养稻都得了方便。宏村从此以后繁衍不息,到了如今,交通便利,宏村的旅游业更是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旅客慕名前来。
宏村内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我们课题的一大重点,“粉墙黛瓦马头墙,肥梁瘦柱立天井”,粉墙黛瓦不必再说,马头墙被最多的应用到徽州古民居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中,马头墙的设计是为了防火,宏村的民居建在山中,空间是极为宝贵的,屋与屋之间相隔很近,是以我们在窄巷中穿行时常常要侧身为往来的小电动让路。相连着的房屋一旦着火便是一排房子都受损,因此高高的马头墙可以作为分界线阻隔火势蔓延。室内的横梁大多比较宽,上面雕刻着镂空的木雕图样,一是为了彰显主人家的财力和身份,而是体现主人家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传统,说到此处就要联系到其人文因素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户有钱人家横梁上刻着一幅众多官员行雅乐的图画,有的对弈、有的品茶……这是为了显示该户人世代为官。宏村人还极为重视学业,受儒家思想熏陶,重视教育,书院、学堂样样俱全,想来正因为如此,学识渊博的徽州人才如此有商业眼光,四海为家经商,各行各业都有经营,造就一时的徽商遍天下之盛况。站在民居内,抬头看到的“天花板”都是真真切切的蓝天白云,宏村内民居侧面少有窗户,多在屋顶设一“天井”,也就是天窗,此举是为了防盗,宏村内男子多出门经商,留守的妇孺孩子为防盗贼将窗户设在屋顶,即能通风又提供了光源,倒是极为实用。
陈昭 摄
以上是宏村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建筑特点是由人文、历史、地理三方面的因素促成,宏村民居的美也由山水自然、人文传统共同造就。在宏村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漫步,在窄巷间沿着水系穿梭,进出一座座民居,只见房前水波荡漾,屋后群山环绕,小小竹排于水中漂浮,曾经的世外桃源如今游人络绎不绝,心中不仅有对美景的欣赏,也有对百年历史变迁,时移势易造就此处奇居奇景的惊叹,宏村始终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以自己的生存之道存于世间。
肖中 摄
" type="hidden">-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 国际教育
- 2024德国队欧洲杯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2024德国欧洲杯24支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