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7·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徽州行(5)----文化阅历真,传统植根深
来源:本网 时间:2017-11-15 21:46
老街古朴典雅,黄山巍峨峻美,文房四宝精致而独具匠心……徽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无处不流露着一种只属于徽文化的独特韵味,它有着茶水般的甘甜淡泊,也有着醇酒般的清洌飘香待我们去回味。至此,五天的阅历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上午我们来到了宣纸文化园了解宣纸的历史与制作,下午便踏上了回程的道路。回顾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我们一边行走,一边学有所获。在成长的路上,徽文化将助力我们开辟新的道路,开启新的征程。

徽城·华夏
肖天一

屯溪老宏村的人换了几十代,屯溪老街上的人走了千千万万,华夏文化深深的刻了下来。

街是文化的街。街边笔庄中毛笔琳琅满目;墨坊中散发着墨香宜人;砚铺中歙砚黑得深沉;纸店中纸卷雪白。古老的两层木阁沿街两侧扑开,檐角的鳌鱼骄傲地指向天空。下层时尚的电子招牌盖不住上层阁楼古朴的美,有些发黄的马头墙把云衬托得愈发地白。很久以前,一支中原人来到这里扎根,把华夏文明带到这山越之地。一来就是千年,文化在这里扎根,思想在这里绽放。不必说弘扬诚信的胡雪岩,也不必说那无闻而伟大的徽州女人,光是体现崇文重教的徽墨酥、崇尚雪中送炭的“救驾”烧饼和精益求精的手工艺师傅,便是这里人坚守华夏文明的见证。

宏村,山为其背,水为其脉,文化为其精神。老子讲“上善若水”,水深入宏村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既供给生活用水,又成为指路标志。水中倒映出宏村的轮廓,与岸上宏村形成画一样的景色。不铺设人工管道,完全采用自然地势落差供水,以吸油藻类净水,是宏村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学堂后祭拜孔子的厅堂,是宏村人“尊师重道”的传统。横梁木雕上或精美或立体的雕刻,刻的是华夏故事,是宏村人美好愿望的寄托;门楼大气而细腻的石雕,刻的是华夏的意象,是宏村人对幸福的憧憬。屋内对联对的是传统美德,屋顶画的是君子品性...在宏村,徽文化不仅是徽文化,还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其根脉所在。

寻根华夏文明,就应走到徽城中去。

徽·章 黄山
吴晨菲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我就想做一个关于徽州的梦,就好像看着秋日的天空想听见一阵扑翅,望见孤独的眸子想听见一声叹息那般自然。粉墙黛瓦,流水人家。

徽州,不知是谁笔尖坠落的一滴墨,慢慢晕开在我梦境深处。这次五天四夜的徽州行,踏上这青山清水清泉难得的一方净土,体味这徽俗徽建徽戏传承的千年古韵,回忆起来,美的想一场梦。但要最令人流连忘返的,非黄山莫属。

刚得知我们要登黄山的时候,一开始我是很害怕的,拍自己爬到一半就没劲了,爬不动了。但接着又有了一丝期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早已闻名遐迩,能在云雾缭绕的山间一睹我中华大好河山的“绝代风华”,想想就十分唯美。

黄山也果真没有让我失望,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虽然腿上很累,但眼前的美景无疑是最好的安慰。 

我们坐缆车上山,看着脚下的峡谷,头顶的山峰,不禁让人有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攀登的过程中黄山上各式各样的松树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黄山松千姿百态,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它们有的像一把大伞,为人们遮风挡雨;有的枝干粗壮,如同一只猛虎;有的姿态优美,宛如一只孔雀;有的枝干盘曲,仿佛是一盆人工制成的盆景……

一路上各种怪石也令人称奇。黄山怪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阔的黄山峰海中。它们形态别致,或大或小,争相竞秀,意趣无穷。

当天下午我们举行了黄山诗会,站在黄山上写黄山,同学们一个个都变成了诗人用自己的话语描绘着他们眼中心中的黄山。

晚上我们住在山上,相信大家都记得那晚的星空吧。满天星斗,像一粒粒珍珠,似一把把碎金,撒落在碧玉盘上。此刻是那么的宁静,安详,树叶在沙沙作响,星星在不停地眨着眼睛。看!一颗穿着淡银婚纱的流星给这个夜空添加了一丝绚丽喜悦与温暖,流星的转眼即逝给人流下了无限遐想和无尽的孤寂。不知这眸星暗许的无言约定,多年之后,是否会如梦一般略过我们的心弦。

第二天一早我们早早的起床看日出。(不过我是没看到,全被山挡住了)之后我们便下了山,在缆车上依依不舍的与黄山告别。

想想黄山上有自己的汗水,有自己一步一步留下的脚印,回首望去,自己在一片云里雾里的山中,成长着......

笔·墨·纸·砚

张歆翊

今天已经是最后一天的阅历了。时间过得飞快,五天四夜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在这几天的时光里,我们围绕着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包“笔,墨,纸,砚”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阅历课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笔墨纸砚亦是如此。在古代的人们,尤其是做官的,上书禀报皇上也是离不开这四样。而且这四样物件的用途也是十分广泛。写字,作画,甚至是当作礼物送给朋友,也能显示出文房四宝的用途广泛。

在“博大”之外,文房四宝中也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在文房四宝的制作过程中,一个“精”字是必不可少的。就举宣纸来说,要想做出一块上好的宣纸。从选材开始,就是要精挑细选,何况后面还有捞纸,晒纸,剪纸等其他过程。所以说,古人制作宣纸的时候是精细的,才能做出一块上好的宣纸。

除此之外。在书法中,不同的宣纸有不同的用处,适合创作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从中也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我们会遇到更种更样的问题。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尝试着从多角度,多方法来思考,最后才能解决问题。这何尝不是古人寄托在文房四宝中的一种内涵,一种传统文化上的精华。我们在传承古典文化中,也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除了“精”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层次也就是“深”。我认为,文房四宝的文化是深远的,也是多样的。就光笔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叫法就有好几种,起源也是众说纷纭。除了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之外,我们应该做的,是想想如何对我们深远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也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世界中,有着更加新奇的手机,电视。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心都会变的浮躁,又有谁还会有闲功夫静下心来去写一幅毛笔字,画一幅传统的国画呢?在古时或者现在,写好字,画好画。讲究的不就是一个“静”,“稳”吗?不仅仅拘泥于文房四宝,古典传承的手艺人已经快要绝代了。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去看手机,而不是去选择传承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看到这种现象难道不觉得可悲吗?可见,虽然是四件小小的物件,里面所含的精神与内涵,却是很深远的。当我们看见那光滑如初生婴儿皮肤的歙砚时,感受到的却是与古代圣灵灵魂的交流,而这些,却不是手机能给我们带来的。所以希望大家也能够在心情不顺或者状态不好的时候,放下手机,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写一幅毛笔字。写完之后,带给你的,就是内心的平静。

阅历之旅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也从这小小的四件物品“笔,墨,纸,砚”种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许多许多。

匠人的使命
李思让

徽州行的第五天,我们寻根之旅的主题“笔墨纸砚”只剩下最后一项---纸,今天我们便来到了宣纸之乡泾县,走进了宣纸的文化世界,目睹了制作纸张与艺术创作的匠人,认识了他们的使命,从中也受益良多。

“匠”之一字,体现在泾县宣纸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宣纸文化博物馆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大门口如同宣纸折叠而成的设计不仅引人注目,更在门口便渗透了宣纸文化文化的气息;博物馆的主建筑宛若宣纸层层叠摞,洁白无瑕;博物馆中的水元素几乎无处不在,水中锦鲤与荷叶荷花映衬粉墙黛瓦,徽韵十足;博物馆中的墙壁与投影背景都是宣纸制成,古典自然的絮状花纹点缀着纯白色的墙壁。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工匠之心的体现。工匠们长达四年的精心打造让这栋白色的建筑走进人们的视野,让宣纸文化得以传承。匠的使命便是全力以赴,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

宣纸文化传承中的匠心不仅体现在博物馆的建筑中,更体现在宣纸制作工艺中。走进制作宣纸的车间,便可体会到千锤百炼、精挑细选、水生火热的不易与其中工匠们的使命。宣纸文化据记载起源于唐代,于清代年间最佳兴盛,工匠们的手艺从唐朝至今代代相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中用着古人流传下来的古老方法用心制作着宣纸。其中有两个制作环节被合称为“水生火热”,便是在水中捞纸与在五十度的高温下蒸发余浆,看似简单的两个环节不仅需要匠人们多年的手艺,更需要他们的毅力。炎炎夏日中,匠人们仍需在气温高到五十度的车间中进行工作,只为了将每一张宣纸做到极致;凛凛寒冬里,匠人们也许将手伸入冰凉的手中进行捞纸,只为了将这样的技艺传承到底。这就是匠心,这就是匠人的使命,他们敢于平凡,他们有着过人的阅历与毅力,他们愿用自己的全部时光与汗水付之于宣纸文化之中,他们有着世间最简单不过的使命—让宣纸文化发扬光大。

每一件简单的小事都需要我们的专注与细心,匠人们便是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情,并将这件事全部融入自己的情感、付之于自己的热情与时间,将其做到精致完美。正因如此,他们被称之为匠人。他们有着重大的使命,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宣传的载体。“匠”之一字,看似轻如鸿毛,实则重如泰山。

而我们,看似渺小而单薄,却有着无限的潜力与热情,我们的使命是要知行合一,学习工匠的精神,将这样的精神融入生活,变成自身的品质。

这一刻
王沐青

这一刻万籁俱寂
这一刻百鸟争鸣
这一刻日光万丈
这一刻鸟语花香

这一刻平静的湖水泛起涟漪
这一刻田间的茶树被排列整齐
这一刻白黄对半的小土狗在田间奔跑
这一刻大山 土地 河流都向我鄙夷

这一刻骄阳似火向我涌来
这一刻山色渐渐润朗
这一刻她穿上青色布衣

这一刻一切都轰然崩塌
这一刻一切重新组装成你的模样
这一刻深林回响
这一刻万物复苏

宏村映像

陈昭 

置身徽州,置身宏村,那统一的,几近一尘不染的白墙,昭示着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的人们-这里是徽州。

所幸我们拥有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时间,让我得以用脚步丈量这座古村镇。吆喝声与摩托车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现代的元素交织在建筑、美食中,杂乱里显示出秩序井然:坚持用独轮车搬运水桶的老伯被飞速骑行而过的年轻人鸣笛警示,那一辆辆摩托车轰鸣飞驰于白墙黑瓦之间,虽然不可否认它们的合法性,但是我总是觉得那一尘不染的白墙仿佛正在被一丝丝地染上黑墨。

路过树人堂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老奶奶从自家的商铺探出头来,竭力吆喝叫卖着黄山烧饼。有景、有故事、有背景、有人物,一幅完美照片必备要素都有了,我不假思索地拿起相机就要按快门。不料我连快门都没按下,就被老奶奶的一句话吼了回来。“你拍什么拍!”我愣了一下,随即尴尬地笑了一下,放下相机,不再冒犯老奶奶的隐私尊严。就这件事,我不仅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还在思考老奶奶的反应为何如此剧烈。宏村是北方大户同姓人家南迁形成的聚落。几百年来,村落里主要都是内部交流,他们乐于维护亲戚与宗族关系,但是这种几百年如一日的生活,使得他们对于外人的造访近似地看成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扰乱者。最近宏村的旅游资源被迅速开发,但是村落的传统观念并没有改变。他们不适应突然变得嘈杂的环境,他们不理解游客们好奇的眼光。

历经几百年的变迁,徽商被电商和遍布发达的交通网所完全取缔;徽文化中的崇文重教逐渐融入教育系统,变得与全国各地一样普通了。转遍各个小巷,商店店主手里无不捧着一部手机,放着格格不入的电视剧。反而倒是从全国过来的高逼格文艺青年,用他们的画作为小城增添了文艺气息。

崇文重教的风气反而被外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学子们传承了下去,然而本地人中真正愿意用知识填充自己的人越来越少,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个文化带的断档?所谓“徽韵”,现在能够被我们感受到的也不过建筑与美食而已。徽文化中崇文重教的风气已经成为了现今社会的价值观,即使感官上的“徽韵”除视觉味觉外已经不复存在,“徽商”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它们所蕴藏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本体的存在与否就变得更加次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只能消失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了。

徽戏

徐晓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这是来自《天仙配》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唱段,《天仙配》也是使黄梅戏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部经典剧目,我与徽戏的初次见面也正是这部剧目。

在观徽剧之前,我对于黄梅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中国五大戏剧剧种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于安徽,这几个关键词句。在我心中,黄梅戏似乎和昆曲、皮影等非遗一样面临着观众平均年龄高、年轻一代不愿意传承这样的问题。川剧有变脸喷火,看的大家兴致勃勃;皮影加入新元素,表演的新剧目让人眼前一亮;老腔与重金属音乐结合,登上春晚被人周知;黄梅戏却一直保持着传统唱法不为所动,这样的它怎么能让我们提起兴趣去了解呢?于是那晚,我处在一个百无聊赖的状态静静的坐在座椅上等待着剧目的开始,心中早已计算好距离回酒店的时间开始倒计。

第一部曲目便是《天仙配》,仙女优美的动作与委婉动听的腔调提起了我的兴趣,接着后面的《女驸马》《水淹七军》等剧目的表演让我改观了对于黄梅戏的印象。这些我印象中无趣的戏曲实际上表演活泼欢快,曲调朴实明快、细腻动人;表现的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唱腔优美大方、委婉悠扬,那腔调让人忍不住去哼唱几声……这一晚,戏台下的我感受到了黄梅戏的魅力,之后同学们上台学唱黄梅戏更是让我们对黄梅戏感到更加亲切。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的变淡:传统的戏剧也是可以被年轻人所接纳且热爱的。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徽戏有一个独具魅力的“韵”在其中。

经过了这一晚,我开始思考当今传统戏曲的现状。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对于戏曲漠不关心,如果真的要他们去了解,也不会是充满着兴趣去了解的。可当我观过了黄梅戏,我被这种独特的“韵”吸引了,那腔调与动作,那一幕幕场景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徽戏,带给我的感触远远超出川剧、老腔,它的韵味值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感受它。

阅历遐想|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

田心仪

最近学校艺术课在学画印象派,我选择了模仿法国印象派画家EdgarDegas来画。因为他以擅长画动态人物著称,所以在选材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去年五月西北行时,小徐老师抓拍的一张照片:早晨七点多钟的太阳勉勉强强穿过一层似有似无的雾气,轻轻划过张掖的天空;四个女孩在色彩还没完全苏醒的丹霞地貌前,默契地上演了一幕“动感光波”:我在画面右侧扎着弓步,使了一招降龙十八掌----另外三个女孩向左侧斜线排开,被“光波”“击中”,同时一跃,在空中把身体折成横“V”字型----还真像是我的招数威力无比呢!现在课上我每勾画一笔当时的情景,心里都充满了无数回忆和幸福:回忆六次阅历行,幸福我经历过六次阅历行。

坦诚来讲,我从阅历课程学到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做课题研究,而是如何独立生活。六年级,二零一四年十一月,是我第一次完全离开家人的旅行。有人说,想彻底了解一个人,就和这个人去旅行。我敢肯定,如果任何人和那时候的我去旅行,都会暗暗无语:田心仪睡前不记得拉窗帘啊,田心仪早晨忘记往保温杯里加热水了诶,田心仪不知道的地方会不好意思问路啊,田心仪......为此,我真的很感激当时和我一组的老师以及朋友们,谢谢你们能包容我各种生活经验缺乏的举动并且耐心地纠正我、提醒我,帮我长大----和现在的我去旅行,不让你失望!

再有让我很震撼的,就是和组员合作完成结题报告的时刻了。可能因为从小看惯了妈妈“写不完”的论文,所以总是以“三分敬七分怕”的心态对待这种正式的文章----那不应该是大人们烦恼的事吗?从没想过----以前没有,写的过程中也没太觉察----还在上六年级的我们也能完成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如何选取兴趣点,如何把控在不片面又不泛泛的范围内,如何从题目开始就新颖别致;如何合理分工,协调,遇到组内矛盾如何解决,遇到研究瓶颈怎么办……在第一篇结题报告之后,我再遇到挑战都会带着自信面对----毕竟,也是写过好几个几千字报告的人了----相信自己,相信你的同伴,在一起的力量不可估量。

虽然每次都是自豪地踏上新的阅历行,但是真正明白自己之前有多幸福的时刻还是现在----体会不到阅历行的现在。原来生活在有几千年历史的自己的国家里,身边的人都是中国人,都讲着有几千年历史的中文;他们告诉我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民族的魂在哪里。我默默地接受,静静地寻找,让寻根之旅中体会到的文化之深远在心里激起阵阵涟漪;那震撼存在,但不长久。可是现在,我在一个只有不到三百年建国史的国家里,身边的人是各个种族的大杂烩,和人交流用英语,回过身来继续各自讲着各自的语言;他们的根在哪里?民族的魂又在哪里?每当我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中国人之后,他们那句惊叹语气明显的“Wow, really?”都让我愈发觉得,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屹立世界长达五千年之久,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广袤的国土和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不是每个国家都还记得或能拥有自己民族的传统,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足够深沉的底蕴和足够丰富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能让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新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共存----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叫中国。

为此,我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寻根的机会----哪怕不能亲自踏足那片土地,也要通过网络和手帐的方式留下痕迹----因为我的心愿清单里写过:要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