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学芃
青铜文化被我们所熟知却不曾真正用我们的眼睛去欣赏,只是隔着一层薄薄的屏幕去看,在那个时候青铜是冰冷的,让人无法触摸。
今天每个人都起的很早,带着对今天行程的期待,我们纷纷前往到大厅放下行李,前去吃早餐。服务组和课题组的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在餐桌上纷纷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在讨论自己的课题,为研究做好准备;有的同学在交流调查问卷的结果,脸上专注的神情让人不禁为之侧目;有的同学在做着自己的学习单,努力地想进一步完善它。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着,这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让人也被感染,欢欣鼓舞起来。
在大厅集中后,我们陆陆续续上了车。坐在车上,先由我们的大导游来发布我们今天的方案,生活管理组的同学对今天的纪律做出了要求,导游组的同学们为我们介绍了宝鸡青铜博物馆。新的一天就在这种求知好学的气氛中开始了,车窗外有着大雾,却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路,挡不住我们探求知识的急切盼望。
我们在半山腰下车,正对着就是一处文化墙。这面墙上雕刻着"周人之迹",人物表情生动形象,以雕刻出的寥寥十几幅图片概括了整个周王朝的发展轨迹:瑶池相会,烽火戏诸侯,国人暴动.....铜锡合金雕塑被雕刻在水泥涂抹的墙面上,有着一种肃穆感,让人不由得敬仰,不由得追忆起那个存在于千百年前的王朝,"周"。
走到了青铜博物馆的门口,第一个活动必然是合影。在青铜博物馆的柱前,我们合了影,每一个人都笑的是那么灿烂,在这个巨大的建筑外,我们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那种历史所带来的沧桑。
一进馆门,首先看到的是"青铜铸文明"这几个大字,这么多年来青铜文化发祥、传承至今,它是周秦文化之先,是彰显我们伟大的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青铜铸造我们的文明,青铜承载着我们的文明。
青铜博物馆总计有四个厅,每个厅的主题也各不相同:"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因此陈列出的青铜器也不大相同。在"青铜之乡"中有着大盂鼎,散氏盘的仿制品,详细介绍了宝鸡等地发现青铜器的过程;在"周礼之邦",樽,爵,鼎....都有着森严的制度,在当时社会的"周礼"人与人的差距是明显的,天子和士的待遇差距无法想象,而在这里同样有着"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何尊"。何尊的重要之处在于它美丽大气的外表,和它的铭文重要;"帝国之路"告诉我们秦从弱小一步步变得强大起来。而青铜器的变化更是可以看出来。"智慧之光" 则介绍的青铜器的不同装饰。
我们这次在青铜器博物馆里的任务不仅是参观,还有动手实践、学习单。可以说让我们在参观的时候也抓紧了精神,来完成我们的任务。
学习单自然是在参观中认真聆听,在展品中不断发现完成的。但对于动手实践,每一个人都是兴高采烈的:拓拓版、用橡皮泥捏,在动手实践之中我们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知识。
青铜器是什么?我想,青铜器承载的除了铭文,更多的是我们对过去的一种追思。不可否认,我们对那些几千年前的世界是抱有着几分憧憬和遐想的。在国际文化相当普及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中国化"的学习。青铜器会因为保存条件发生变化,文化同样也是,文化会根据这个社会而变化。而保护文化,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馆内寻宝"
作者:汪雪
周原遗址
作者:王怡玮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今天,我们就要参观周原遗址。
雷爷爷告诉我们,这是一次"考古之旅"。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参观博物馆,还要用考古的方式进行对周原遗址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同学们都十分激动与兴奋,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遗址进行"探宝"。但是,我们首先要了解周原遗址已经出土的器物。我们先进入了青铜器展厅。这个展厅大多数都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物。"天啊,那时候他们就会使用方解石了?!"同学们议论纷纷。进入这个展厅,同学们不禁佩服起西周时候的人们,他们没有现在的设备,却能够制作大量的精美华丽的器物。"古人是多么聪明啊!"同学们满脸惊讶地看着那些小巧玲珑的器物。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陶器展厅。陶器在当时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器具。同学们十分认真地观察着不同的陶器碎片与完整的器皿。它们虽然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不太完整、美观,但是从它们身上,我们能够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我想,这就是雷爷爷口中的与文物"对话"吧!
好不容易挨到了我们期盼已久的"探宝"活动,同学们急不可耐地冲向种满了麦苗的遗址。雷爷爷从地 上找到了一块陶片,向我们仔细讲解,同学们认真地盯着那块布满细细的纹路的碎陶片,不住地点着头。大家心急火燎地开始寻找陶片。有的刨开土壤寻找陶片,有的在地表上就幸运地发现了碎陶片,还有的拿着手中的陶片仔细研究……陶片也形态各异,有些陶片布满了直线花纹,有些则朴实无华。有一位同学幸运地找到了一块用于装饰的蚌片,两头有孔,小巧珍贵。同学们对自己找到的陶片都很珍视,小心翼翼地看着陶片进行研究。对古人智慧的结晶交口称赞。"古人可真聪明!"一位同学颇有感触地说。
是啊,古人的生活很多时候都是个谜,但他们的确很有智慧,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考古同样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对于历史,我们只想了解得再多一点,而考古,就提供了数不胜数的"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作为物证,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那段历史。
人物专访2——考古专家雷兴山教授专访
时间:2015.11.3 上午11:20
地点:青铜博物馆
小记者:张简
小记者:您在我们学校也做过一次讲座,您觉得在这里讲课和在学校里讲课有什么不同?对于我们学习这些文物来说又有什么不同?
雷教授:在学校的时候,大家没有直观的感受,只是基于图片,而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文物,这是最大的不同了。另外,我们这次不是光听讲,还有了一种对于文物的交流。怎么交流呢?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感受这些文物,不管是它的样子、价值还是历史,我们都会有对于文物的交流。这不是图片有的。比如说青铜器,在原来我们只能看到图片,而如今我们能看到实物,这种实物的感觉、现场的感觉是普通课堂上无法有的。再比如说遗址,我们能看到全方位的遗址、遗址周围的环境等等,我们可以亲身体验整个陕西。这个课堂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记者:那您希望我们通过这些青铜也好,宝鸡民俗也好,兵马俑也好,学到什么呢?或者说在这些中华文化之根的地方,去传承什么?怎么传承?
雷教授:这些中国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有着古人的智慧,蕴藏着上千年的文化,都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学习不在于听见了、看见了、走过了,而是在于了解、钻研、深究。要去学习到这些文物的价值,去学习中华的文化。要是说到传承这些中华文化,就需要去学习,因为学习而喜欢,因为喜欢而去保护,不是一味的因为不懂而破坏。这是靠年轻人完成的,要让我们这一代去保护它们。这,也是北中学子来这里学习、游历的目的之一。
小记者:您对考古事业如此热爱,那么您觉得怎样我们的中华大地才能培养出更多在研究中华文化方面的人才呢?
雷教授:其实从事考古专业这一方面的肯定还是少,但是去培养人才不代表非要去从事考古的专业专业,而是要让全社会去了解考古,了解中华的文化,毕竟不可能全社会都要从事考古专业,所以要去了解,去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去因为喜欢而去学习并钻研,再加上国家的重视和培养,就肯定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采访总结:在青铜博物馆中,我们都看到很多,学到很多,而正如雷教授所说的,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去喜欢、去钻研、去传承的,在这次阅历课程里,我相信大家都学到了很多,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这些古老而神圣的智慧结晶。在这次游学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听不到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学习,让世界因为我们更美好。
人物专访3
小记者:黄骏崧、张简
时间:2015.11.2 9:30pm
地点:富海明都大酒店
问题:你在青铜博物馆有没有看到你觉得有趣的东西(比如字、青铜器的样子)呢?你对于这些文物,觉得怎样去及一己之力保护?
韩萱:我觉得青铜器真的太神奇了,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活动策划组为大家策划的活动,虽然没有太多时间去专门做这个,但是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了解了更多。还有我觉得大导游讲解的很好、很认真,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看完了这些青铜器以后我觉得古代人民都很机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的后代创造了很多条件,所以我们应该谢谢他们。我觉得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通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同学们印象更佳深刻,因而让我们这一代去传承。
张蓝萱:我最喜欢、觉得最有趣的是铭文,在这些青铜器上有很多很多的铭文,这些铭文大多数我们都看不懂,但是它们的样子都很有趣,耶很形象,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通过对于铭文的注释来看懂这些铭文,他们大多数都是记载着中国的历史。比如说墙盘,它就记载了秦代早期人民的智慧与生活,我就很喜欢墙盘。我觉得传承还是要靠我们喜欢,热爱,才能去更保护的。
李若琪:我最喜欢的青铜器是那些"杯子",比如说爵、鼎、斛等等等等,因为我觉得他们的造型,包括上面的文字,和精细的花纹,都很丰富好看,我对于古人们的智慧很惊叹,也很惊讶古人能做出这样的青铜器。我觉得呢,传承保护主要是靠我们的,我们应该多为这些文物宣传,多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一起齐心协力去保护它们,去让它们不受破坏,然后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受我们的感染,也去喜欢这些文物并保护它们,这才是根本。
总结:可见,很多同学对青铜器的兴趣都很浓厚,对于中华传统的保护也都很在意,也对于古人的这些智慧感到赞叹。最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博物馆和遗址都学到了很多很多,这不是在课堂上我们能得到的。也希望大家可以更加为了我们中华的文化而努力。
" type="hidden">
-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 国际教育
- 2024德国队欧洲杯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2024德国欧洲杯24支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