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5·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巴蜀行(3)
来源:本网 时间:2015-12-07 03:03
美丽的峨眉山

作者:具慧瑾

峨眉,细细咀嚼这个名字,好像看到了眉黛精致的少女,眼波流转,在水墨山河中巧笑倩兮。

峨眉,自古便被称为佛教圣地。在武侠小说中的峨眉派就居于峨眉山中,更是给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忍不住想去揭开那渺渺白雾看看那雾中的绝美风景。曾经,你在新闻中、百度中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是盆地升起的天庭,是当之无愧的山之领袖,有着无数的头衔。而今天我终于可以亲眼看看:那么真实的、不加多余修饰的峨眉。

只是今天的峨眉山不是想象中巍巍高山,丘陵自出的模样。而是给人感觉充满了湿润水汽,一直是白雾蒙蒙的,却意外的多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感。路边大小树枝的枝杈尖都吊着大大小小不同的水滴,好像随时都要坠下来。墙角的苔藓绿草上面沾满了晨露,也显得饱满精神了起来。爬山时,走在山路台阶上,有些凹凸不平的石阶里还存着积水,深一脚浅一脚的避开小水坑,也让爬山开始有了一些自己寻找到的小乐趣。

接下来是坐缆车的时间。我本来期待着在缆车上能拍到峨眉山没有雾的"真面目",毕竟在爬山时的"雾景"已经看的字够多,却没想到在缆车上依旧是雾满玻璃。不过坐缆车也并不是没有乐趣,在缆车的摇晃和升降中刺激一把,或者是从下向上或从上到下看看不一样的角度和景色,也别有一番趣味。

接着我们到达了峨眉山金顶,开始观察云卷云舒的变化。最开始云还只是满天的白色,看久了就显得有些单调。但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云开始了变化。云或像鳞片,或像波浪,层层叠叠后又一泻千里。有时又像缠绕在山间的一缕青烟,来去无踪,寻它不得。云总是能变幻出千百不同的模样。

最后在下山的途中,我们很幸运的看到了峨眉山"大名鼎鼎"的猴子。不过别看这些猴子都很可爱,有时候还会像强盗一样光明正大抢走你手中的食物,自己吧唧吧唧拿走去吃,你又奈它不得。这些猴子大多是坐在路边的木桩上,一脸无辜的看着游人,大概是期待着今天的口粮能有着落吧。

现在峨眉山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佛教圣山,更是那个有着我们爬山、看见云海、遇见猴子的记忆的地方。亲自去过峨眉山才会明白:去掉了人们世俗加与的头衔后,峨眉依旧可以美丽的那么返璞归真、那么不识人间烟火。

 

成长

作者:左其馨

你有没有听说过"峨嵋天下秀"?今天登上峨眉山,果真名不虚传。

在过去的"寻根之旅"中,我们曾经登临"天下第一山"——泰山之巅,览了众山小,看了云海日出。在泰山上我们感受了雄伟壮丽的美景,这次再登峨眉山,惊喜一点不少,更是多了一份令人深思的感情。

在爬泰山时,同学之间、小组之间都想比一比谁爬山更快,所以经常会出现体力好的同学已经爬上山顶休息好了,可是与他一个小组的其他同学可能还在筋疲力尽地向山顶攀爬。但是在这一次的行程当中,同学之间更多的是等待和帮助:帮助走不动了的同学拿一拿书包,买一杯热水,等待不愿意被帮助的同伴走到身边。

我们都能感受到,虽然没有任何人说,但是我们都明白,走过了四次"寻根之旅",我们都成长了。面对山顶不再不顾一切地攀登,因为我们更懂得合作;面对山崖不再毫无顾忌地拍照,因为我们懂得了保护自己;甚至我们的同学被峨眉山上野生的猴子抱住了腿都不会惊慌失措、大呼小叫,因为我们长大了,懂得了有的事情是机缘,所有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值得用心体味。

在一生当中,你可能会攀登很多山,但是每一次的经历都是特别珍贵的。美景常在,但是人心总经得起历练,每一次攀过一座山峰内心都会成长,两年多来,攀登过所有的山,都会在心中被珍藏。

站在峨眉金顶,四周云雾逐渐消散,远处飘来一缕佛前的香。参悟成长本身是否也是一种成长?

峨眉山,给我们留下的回忆各不相同,但是却给了我们同一样东西——成长。

 

峨眉记

作者:郗雅琪

又一个早起的清晨,当阳光还没有撒向这片大地时,一丝丝秋意早已来到这里,成都。尽管一切笼罩于黑暗中,但依稀可辨的建筑依旧展现出这座古城几千年前属于他自己的一份气息。

站在峨眉之下,眼前是巍峨群山,仰首间,一份大气,一份雄伟直击内心,简简单单峨眉山三字,却是这么一种让人不知怎么该去形容的美。在盘山公路上晕晕乎乎的绕,想昏昏睡去,窗外却总是有那么一份美让你不忍睡去,不忍错过。我从没想到如此外表用如此角度,能看到如此让人惊叹的美。

山下,是溪石流水,山中,是一片葱郁,山上,是青烟缭绕,这一份不同于巍峨的美就隐藏于此。在缆车上,四周雾蒙蒙的一片,就好像飞翔于云端,做了一只鸟。可到达山顶那一刻,迷雾却尽皆消散,留下的,是真真正正让人惊叹,让人敬佩的。数不清的台阶之上,那一尊佛像就那么立在那里,多少年来从没变过,用它的视角俯视着我们,眼神中带着不可抗拒的威严。阳光之下,闪烁着的,不仅仅是属于佛祖的那一份光芒,还有历史岁月的光芒。

四周云海,若隐若现,群山在其中,真的就犹如属于中国最独特的颜色,犹如最让人心醉的那一幅水墨,一个只能用中国最传统文字来形容的画,那么静,那么美。

一峨眉,是大气,是悠闲,是神秘,是尊敬,是很多很多。站在山顶俯视众山小时,我愿时间停留,将那一份云山雾绕,那一份雄伟大气,那几千年来的历史留在心间,留在这片土地,成都。

 

四川印象

作者:黄为

迎着第一缕风,穿过清晨的雾霭。这样一个模糊的黎明,却给我留给了我如此清晰的记忆。

峨嵋山,从山脚到山顶,我们亲眼看着她退去夜的深蓝色,披上一层薄雾的轻纱。我们以前去过的泰山和今天的峨嵋山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仿佛前者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斗士,二后者却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诗人。峨嵋山高过泰山,可台阶很缓,走起来很轻松舒服。我们坐着缆车来到金顶,往山下望去,一点眩晕的感觉都没有,云山雾绕,万丈深渊的感觉却只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由。会当凌绝顶,最惊艳我的还数云海。雪白的云团像海浪一样在空中飘浮着,拥挤着,白得刺眼,一望无际。我们之所以称它云海,是因为但它有绝对拥有海的浩瀚和汹涌澎湃,只是颜色不同罢了。

峨嵋山的美,归功于山间郁郁葱葱的草木,朦朦胧胧的云雾,更是因为雨中懒散可爱的精灵------胖嘟嘟却仍然身手矫健的猴子们。他们正襟危坐地蹲在栏杆上,两只灵活的小爪子一本正经地包橘子吃,但其实,心里早就算计上了某个同学兜里的鸡蛋,猴子的机智大家也是了解的,他们只要一打上自己的如意小算盘,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下午乐山的秀丽风景自然无法和峨嵋山媲美,但我们来到这里,其实是要一睹"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真容。果不其然,一座壮观的佛像拔地而起,佛脚下的每一个旅客都向上方仰望许久,目光虔诚。这样一座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又有谁不会对此心生敬畏呢?

游历过这两个闻名遐迩地方,导游姐姐告诉我们,其实四川人的生活节奏是很慢的,甚至整座城市都有些懒散。而我们在峨嵋山和乐山看到的更多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但若说起人文情感方面,还是要从四川人的日常点滴观察。回来的路上,我们路过一条小江,江的中央,仅仅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不少同学拿起相机,记录下这美妙的清欢。

晚上,雾散了,就这样,散的还有时光,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可是四川给我的印象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悄悄地播种在我们心里每一寸田地。

四川,一座很"奇怪"的城市,她可以是美美的,也可以是懒懒的。

 

记无限风光

作者:翟与宁

雾霭沉沉,风烟邈邈。峨眉山的景色,尽隐逸于这漫天的雾气中。挺拔的冷松,谲异的磐石,彻骨的清泉,都掩映在一片白色之内。我想到那山中定有数不清的动物跳跃着,攀爬着,啼叫着,但都被这遮天蔽日的白雾压制住了。

这倒别有一番情趣,假使那秀丽的风景尽收眼底,那山水鸟兽皆可看透,又与那众多的名山大川有什么区别呢?那树便也都是绿的,水便也都是白的,感觉便也一般无二了。好在如今不是这样,有了这雾气的遮掩,峨眉山就凭添了一副面纱,神秘、深远、耐人寻味。就好比一件未知的礼物摆在面前,总不想立刻就拆开它,更愿意多遐想一会它内在的美丽一样。

就在这样的云海中行走,体会雾气粘附在我脸上,沾湿我的衣裳,倒是感觉亲近了许多,也许真正的打湿自己的身体,才能真正的打湿自己的心。这也就无怪乎下雨天人们总喜欢不打伞漫步在雨中吧。

被打湿的心轻轻颤抖着,畅快、自由、闲散,就如鱼儿在水中优游般,并不受甚么拘束。一路走来,身体倒是越发的轻快了,心情的欢畅更不可言喻。

可以言喻的是乐山大佛外墙的景,这绝不是有名的景点,甚至只是一段普通的外墙,却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细微之处。

灰瓦白墙,莫莫修竹。单调的灰色墙壁上爬满了青衣,似乎带了一股文明的生命的味道。墙上面,成片的绿竹冲出墙壁的羁限,甚至盖住了半边天空。如此之普通,为何又如此之悠远,透出一种苍凉简朴的美感?毫无疑问这是根植于骨髓之中的文化的精华,一个图案,一个线条,一种色彩,都反映着中华民族积淀了千年的情感。

我沿着它向前走;静默着,我沿着它往前看,延宕着……总归是找不到尽头的……

 

平淡喜乐

——观乐山大佛有感

作者:具慧瑾

看过这样一段话:"佛说: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写前世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哪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哪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是一场情理之中的意外。"

"佛说: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

"佛说:人生中,遇事莫强求,冥冥中自有定数,是你的,终会是你的,不是你的,苦苦地追寻,却并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

这些语句,美的好像不是人间所存所写。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告诉我们何为平淡喜乐。

原本我一直认为平淡喜乐应该是一个老年人卸去一身繁琐、满身轻松后说出,又或是作为一个祝福或者礼貌告知别人,而不是一种生活态度。坦白说,现在生活太紧凑,精神太绷紧,身体容易出问题,颜面需要被顾全,这么累我们如何平淡喜乐的起来呢?但就是今天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平淡喜乐不应该是一种对生活标准,而应该是对生活的态度。因为当我们无法做到平淡,生活也没有办法让我们喜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继续下去?苦苦忍耐?继续带着情绪劳累?都不是,因为把平淡喜乐当作标准太累也太难。我们该做的是对生活带着平淡喜乐的态度,告诉自己:我可以行,记得努力一把,给自己一些正能量,哪怕没有办法让事情成功,至少也不会继续糟糕下去,因为自己的情绪已经被调节了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会传递出你的态度,平淡喜乐的生活态度,带来的是正能量的传递。

现在我很清楚的记得乐山大佛的样子,他头顶着苍穹,脚立于黄土,好像四周的树木是他的使者,天空中飞过的群鸟为他歌颂。那么高大,高大到走近他都只能仰视,那么宁静,宁静到好像时间都已经静止,四周都已经无声。他的周身没有华丽的袈裟,没有繁复的装饰,也没有极尽言表的赞美。有的只是天地为伴,日月作陪,佛在天地间依旧可以平淡度日、依旧喜乐如常。

乐山大佛在这里已经呆了千百年,也静默了千百年:有人说那是守候,有人说那是等待,亦有人说那是评判。我说那是静默了千年的莲花,带着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不用说话却依旧可以芬芳四溢。

 

乐山——感受佛的惠泽与魅力

作者:周静怡

如今,我终于晓得了"山即是佛,佛亦是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大佛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体态雍容,深情自若。早在来到乐山之前,就在各种途径中了解到了她的"个人信息":大佛通高71米,发髻1021个,嘴巴和眼长3.3米,手指长8.3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五六桌的人围着打麻将都不是问题。当我看到这些庞大的数据后,第一次为之震憾,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好奇:用于如此悠久历史的她如何保持着如此"健康"的身材呢?

话虽如此,我的确很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乐山大佛具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概因为迫切想看到大佛,所以爬到山顶时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到达山顶时从上往下看,还看不见大佛全身,得顺栈道而下。好奇心驱使着我,不得不去看看。我们顺着栈道而下,每挪动一步都很艰难。

到达半山腰时,大佛的半身就已经可以看见。他衣领的褶皱,经过风雨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见。他的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身体端坐,显示出大气凌人的神奇。

但此时仍不能看见大佛的脚掌,还得向下走。越向下,路也越险,栈道越来越窄,石梯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一番惊心动魄后,我们还是顺利到了山脚。从下向上俯视,大佛的全貌尽入眼中。他的大脚,足足有5个人那么宽,真是无与伦比。真不敢相信,在那个没有吊车,没有脚手架,没有电钻的情况下,是怎样完成这浩大的工程的,我不由得对当时的建筑工人肃然起敬。于是,我拿起手机,拍下了这举世无双的大脚和这"建筑的奇迹"(如下图)。

在乐山有些景区含量太大了,是需要慢慢品味,单独写游记可以尽兴,但行走间遇到的民俗民风,美景古迹隐现其中,给你带来美的享受和人性感悟,那种经历和感觉很珍贵,很美妙,更是旅行中留下的难以忘怀的记忆。

山即是佛,佛亦是山。一座千年,一坐世间。

 

对焦,随心,随行

作者:岳海天

晨,

给我的双眼蒙上了疲倦与沉默,

仿佛一抹浅浅的灰,

黯淡着一切。

谁与我作伴?

只有这手中的相机,与快门清脆的声响,

预示着美,在发生。

这美,说来也怪,

她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从不轻易露面;

她是那样的美丽动人,如妙龄少女,在风中摇摆。

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眼神,又或一个角落,

都可能预示着她的出现。

总是走出人群,来到一个僻静的角落,

这可不是孤寂的离去,

而是等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对准焦,让镜头听见你的心,

带给你曼妙的风景。

对准焦,让那双角落里的眼睛看到你所看的,

去追随着你的步伐。

对准焦,带上自然留给你的,

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去发现同样是自然留给你的美。

摄影总是那样深不可测,

给过我喜悦,给过我失落。

那大可是一种完美的相遇,也可是一种静默的等待。

随心,随行,

这条路还有很长,很长。

 

峨眉山奇遇记

作者:何心婉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