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学芃
在今天,我们来到了半坡遗址博物馆。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但在这之前,同样有着不被我们所熟悉的文明——半坡文明。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了解夏商西周,不管是从人们口传亲述,还是从记载在书中的奇妙故事,总归还是了解的。但是对于半坡文明我们才知道多少?可能仅仅只是听说过罢了,而这一次来到的"半坡遗址博物馆"就给了我们一个接触半坡文明,揭开它神秘面纱的机会
在大巴车上坐了40多分钟,总算是来到了半坡遗址博物馆,一路上经过导游组同学的介绍,我不由得有些小兴奋:钻木取火,植物印染,帐篷搭建……都不由得让人感到有趣。站在大门口,上边挂着一个人面鱼纹的花纹,让人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感受到远古的神韵。
进到博物馆,首先进入到的是半坡出土文物展。我们先了解到的是半坡人的容貌,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竟然与现代人并无多大差异,而最大的差异就是平均年龄,不过在那个时代,有病没法治,饥饿,和打猎所造成的伤亡这几个最大的原因产生出这样的结果也并不让人吃惊。再往前看,可以看到的是半坡人打制石器的过程,让人不由得为半坡人能发现出如此便利的生产方式而惊讶,而半坡人为什么是"母系氏族",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生产方法由女性掌握,使整个部落得以幸存的方法掌握在她们的手里,所以男性只能以女性为尊,而母系氏族就是如此演变出来的。
第二个展厅是大型实景复原图,逼真的复原景象,生动的雕塑,让人宛如身临其境。
第三个展厅则是陶器,我们可以看出来,陶器不管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基础的生活用品,但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商周时期的陶器明显要比半坡时期的精美许多,人类这个种族是一直在不断进步的。
同样的,我们这次也有着动手实践的活动,我们进行了钻木取火,搭建房屋,植物绘图和陶片钻空。大家都活动了起来,看到他们在点燃火把,搭建完房屋,用植物绘完图,把陶片钻出个孔后露出的灿烂笑容,笑容里传达出的喜悦和开心充满着传染性,让人一扫天气带来的阴霾。
在钻木去火的时候,同学们互相帮忙,让这个活动都快乐了起来,大家一个人踩木板,两个人拉弓,另外一个人压石块,合作得不亦乐乎。在植物绘图的时候,同样也是互相帮助采集植物,领取布张,最后在上面进行敲打,这样就完成了一副奇特的"植物绘画",而搭建房屋更是需要十几只手一同动作……可以说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一直在合作着。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阅历,更培养了我们的合作能力。
最后我们去的是半坡遗址,同样也是压轴的这个区域。一进门,绕过第一个展板看见的就是发掘遗址。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考古的我们是震撼的,虽然已经去过了周原遗址,但是周原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发掘方式是不一样的,周原遗址是高于地平面,而半坡遗址是地上大大小小的坑。这些坑可也不一般,大的可能是房屋遗址,而小的可能是窖坑,用来存储粮食和工具。在这里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大大小小的坑里储存的是一份历史,是半坡人存在的证明,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半坡人为什么会不被人们所熟知?是因为我们的并没有进行宣传,乃至于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只有较少的篇幅,乃至于并没有任何通俗读本。要保护,但是同样要传播。保护文化更需要的是全面的认知。
半坡·四项体验
作者:汪雪
探秘兵马俑
作者:王怡玮
兵马俑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来到秦始皇陵博物馆一睹"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风采。
在秦始皇陵博物馆中,还有一件珍宝: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的青铜马车。它制作精美,华贵精致。甚至有三项技术是现在我们的技术所达不到的。2200多年前,人们就能够用手工做到连机器和计算机都做不到的事情,可想而知,那时人们的手工技艺是多么巧夺天工。同学们看着精美绝伦的青铜马车,嘴里连连称赞。"真漂亮!""古人真聪明!"赞美声不绝于耳。
接下来,我们就来参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兵马俑之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兵马俑千人千面,就连陶马的长相都不尽相同。
初入兵马俑坑,数以千计的兵马俑令我震撼了。虽然都是青灰色的,但是一个个栩栩如生,威武霸气。我们被它们震撼了,被历史震撼了。但是这些兵马俑破损严重,不仅失去了原有的颜色,还少了许多身体部分。而复原工作又十分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兵马俑复原工作进行了40年,却仅仅复原了所有兵马俑的三分之一的原因。
在众多兵马俑中,有不少的兵马俑正在进行修复。同学们看着复杂困难的兵马俑复原工作流程,不禁对那些夜以继日为祖国的历史文物工作的人们肃然起敬。"这偌大的秦始皇陵,什么时候才能复原好呢?"一位同学在游览中不禁感叹道。
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了许多物理和历史知识。同时,我们也明白了文物的脆弱,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留存,但它们却禁不住我们的破坏与自然环境改变所造成的破坏。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
趣闻趣事第三发——秦始皇兵马俑
作者:崔裕杰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今天我们有幸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所有人都很开心,很兴奋。
在这个博物馆和俑坑里。稍微显得有些昏暗,因为兵马俑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保护它,而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尽一己之力做到不开闪光灯和提醒其他人来保护兵马俑。
在俑坑中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令在这里参观所有人都不禁举起iPad来拍照留念,来纪念这一场景。但在这昏暗的俑坑中,依然有着许多人在用着闪光灯拍照,但在我们同学中所有人都有着保护文物的意识,即使我们看不清,即使我们照不到,但我们依然没有用闪光灯拍照,还有人好心地提醒其他人要注意。这样的人多得数不胜数,而且肯定有人把好心的提醒当作耳边风,但依然有更多的人坚持着一颗爱护祖国国宝的心。
在我的了解中有很多的文物被破坏,但在在我们背后肯定有人在默默地为我们中国的文物付出。我们要保护中国的文物,保护地球上的文物。发扬文明,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们做起。
人物专访4
小记者:张简
时间:2015.11.4
地点:微信
提问:您的孩子是第一次和北中出来阅历课程,我们宣传报道组这次也报道了很多的图片、绘画和文字,您觉得这样的阅历课程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您觉得我们阅历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王怡玮妈妈:我觉得学校的阅历课程跟家长带孩子出游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对王怡玮和北中的学生来说的要求与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很多东西需要他们自己去准备、自己去查资料,大部分都是自主完成的,如果跟家长出游可能就会依赖我们更多。而且我觉得学校的这个阅历课程从设置方面和家长带孩子出游也不一样,家长带孩子出游可能会看更多的名胜古i迹,而这次更多的是体验。这个课程我觉得对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还有完成课题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还有就是老师和讲解员,雷教授他带着我们游历肯定是比家长带着好,让我们对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我很欣慰看到你们宣传报道组报道的这些文章和图片,我觉得很好,你们继续加油,我看好你们哦。
张怀天妈妈:我觉得阅历课程的好处很多,对怀天而言,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心理上,自我能力上,都是一次新的挑战,这是我们平时带他旅游不能做到的!你们图文并茂的报导,一定给他带来新的感受,新体验,让他知道原来阅历课程的"笔记"也可以这样美,一定给他不少启示!就不说他了,作为家长,看着你们的报导,实时报道的照片,我跟着你们兴奋的同时,更多的事佩服和敬畏,感受后生可畏啊!北中用这种方式做阅历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课本中走出来,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让孩子用眼见证历史的奇迹同时,用心去感受历史中的文化,增加了民族自豪感,他一定会再一次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提问:您的孩子之前已经和北中去过了阅历课程,他在前两次阅历课程中也成长了许多,那么您觉得此次阅历课程对他又有什么影响呢?您对我们的阅历课程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呢?
方南山爸爸:我觉得,阅历课程就是做中学,南山的两次出行收获有多有少,但我觉得,只要走出去就是收获,阅历课程不同于书本学习,是听、看、闻、触摸、遐想、反思、交流表达(汇报)等调动全身心的全方位的学习。当然课程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宣传报道、总结汇报等是阅历课程进行好的保障。我建议人物专访对于同学可以再设计些更深层的问题,重要的是引发思考。比如青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什么?可能不只是铸造技术、刻铭文记录历史,作为礼器是一种符号,可能是对农耕民族的愿景!敬意!尊重!再如你能从关中民俗里看到中华民族的影子么?再如你能从大秦文化中看到现代生活的影子么?等等等等。
饶嘉艺妈妈:如你所说,每次阅历课程对她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尤其是这次,她担任活动策划组的组长,在老师参与很少其他组员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细节她都要和组员沟通解释并做决定,这对她是非常大的考验。上一次有老师和学姐的指导,这一次基本上是完全独立的,大大增加了她的责任感和决策力,这是这次阅历课程对她最大的锻炼。关于对阅历课程的意见,总体上是很满意的,从地点的选择,活动的安排,老师的负责等等,是平时自己出去旅游不能比拟的,能真正让孩子去体会文化的内涵,增加民族的认知,是真正的成长之旅,希望北中的阅历课程越办越好!
总结:在我们玩的开心的同时,家长也在千里迢迢外的北京思念着我们,但是可见,大部分的家长都对北中的阅历课程十分满意而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更多。感谢各位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也感谢方南山爸爸给我们提的建议!
人物专访5——秦陵考古发掘专家张卫星老师专访
小记者:黄俊崧、张简
时间:2015.11.415:15pm
地点:兵马俑博物馆前
Q:您觉得兵马俑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和关系是什么呢?
A:兵马俑在某种情况上讲已经上升到一个可以代表中国古代文明一个标识的意义,一个中华文明的标识,实际上就是说兵马俑虽然是军事性质的,但是它也表现了很多东西,它首先表现了统一,从秦始皇开始,通过军队,维持了一个很长时间的和平,然后形成了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架构,从此以后,中国虽然有局部的短暂的战争,但不会有大部分的分裂,统一是占大部分的。兵马俑其实代表着统一。二,兵马俑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个艺术价值包括刚才我说的一个是雕塑艺术,另外一个就是包括了我们对古代军事史的了解,包括古代的科技、工程,包括材料,对古代的科技史有一个很大的见证。实际上是不同的学科,都可以在这个地方找到自己施展的领域。对你们来说,对北京中学的学子来说,有志于做考古学的,或者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学生,虽然我们做的是考古学,但是视野要放大,容纳不同学科的人,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来做研究,因为你面对的可能是医学方面的、材料学方面的(像陶俑的杂质、漆、彩绘颜料等方面)、军事学、艺术的,很多学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武用之地。
Q:也就是说您认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课堂,作为中华民族的根?
A:对,实际上毛主席讲,这个地方代表了一个古代文明的缩影。
Q:我们北中学子这次来到兵马俑前,您最希望我们去学什么、了解什么、做什么?
A:一个方面是了解,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首先是了解,它的内容、内涵;其次,进一步了解他为什么是这样的,刚才听很多同学提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比如说秦始皇为什么要做兵马俑,其实这已经到了一个很深的层次,有很多想法。那么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在第二个层面就是要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然后第三个层面,要了解它怎么做的,包括兵马俑在内的整个秦始皇陵,怎样布局的、怎样设计的、它深层的思想是什么,然后由此拓展到对秦代社会的研究,再到对整个古代社会的研究,这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研究。
Q:我们知道兵马俑出土的时候是彩色的,但是现在是青灰色的,我们只知道闪光灯对它们有伤害,那么还有什么对它们造成伤害?怎么去保护?
A: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都是青灰色的,因为这是七八十年代,上个世纪发掘的一些成果,当时考古的技术还不足,导致陶俑上面的漆脱落了,如果是我们现在发掘的部分,那么我们完全有能力去保护这些陶俑。另外一方面就是包括闪光灯在内的人为污染都对陶俑有损害,比如说大量的游客导致的空气的恶化,还有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粉尘和其他杂质的增加,对这个的破坏,都是很致命的。
Q:但是现在的游客还是这么多,这里还是对外开放的啊,那这个怎么解决呢?
A:一个方面可能就是要自觉一下,另外一个方面也就是加强一下宣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呼吁大家不去破坏这些兵马俑,还有就是用一些物理的方法去保护它们,比如有隔热的,或者真空的一些玻璃,但这种方法可能就会影响游客的参观。我们尽量保护兵马俑并且满足游客对它的需求。
Q:所以这个前路还是很艰难的。
A:是的,尤其是对于一号坑这种标志性的遗址,大家来了以后都希望看到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但是如果有这种保护措施的存在,可能对游客的观赏是一种限制,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想得长远,不应该让兵马俑破坏掉。
Q:您一直在这里任职,您对兵马俑肯定也有一定的感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那么您希望我们(也就是下一代)对秦兵马俑应该有怎样的情感呢?
A:其实对我们来说,有一种感情在里面,实际上现在目前为止发掘的区域还不足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二,就是想一步步地发掘,将来更多的区域留给后代,或者是年轻的一代。有待将来考古的技术成长起来。我们一代一代的,每一代都做一小部分,大多数继续留存下来,。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是要珍视现在的机会,应该是非常希望有一些新的技术,然后将它们都投入到保护兵马俑的行列里去,那么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发掘,不通过人为的这种挖开,然后就能了解底下的情况,那我们何尝不那样做呢?如果我们是不通过发掘,能复原出来地下的情况,这是最好的,实际上我们还是应该珍惜,应该希望会有更好的技术。
总结我们虽然参观完了兵马俑、感受完了兵马俑的气势之恢宏,但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怎样去真正保护兵马俑、怎样真正去了解中华文化和全面的古代社会。从张老师的专访中,我们是否能更深刻地去思考一下中华文化和我们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于我们的意义所在呢?其实我觉得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根,丝丝缕缕萦绕在我们身旁,我们的寻根之旅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让我们更加爱我们的民族么?
" type="hidden">
-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 国际教育
- 2024德国队欧洲杯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2024德国欧洲杯24支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