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5·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关中行(4)
来源:本网 时间:2015-12-07 03:22
袁家村

作者:金学芃

在中国,有很多古镇:凤凰,乌镇,台儿庄……而这次,我们要来到的是在关中的一处古镇:袁家村。

一下车门,天空中飘着蒙蒙的雾,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为这个小镇带来了几分仙气。绕过祠堂,进入古朴典雅的小道,只能听见沙沙的雨打在屋檐上的声音,在前100-200米左右,让人不免失望,在仿古建筑的皮囊下是一个个现代的心,虽然这样让人感到更亲切,却又更渴望见到那些更传统,更本真的事物。布店,客宅,浓厚的现代气息铺面而来,心中不由得有些小失落。

当你拐了个弯,绕过了一个比较大的饭馆后,可以发现一条关中民俗小吃街,周边店铺林立,招幌在风雨中飘荡。对食物有着很大兴趣,而且在活动策划组策划的活动中也有着关于吃的题目,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老师要求的,最终还是品尝了不少的小吃:麻花,凉皮,羊血粉丝……让人赞不绝口。闪着油光的炸油糕,偏辣味塞得慢慢的肉夹馍,酸辣味的烘面皮,让人口水直流。但其实比起食物,更大的惊喜是在于人。

我发现我是被所谓的"经验"所拘束了,在这一个个店铺的门匾下,并没有几副年轻的面孔,而更不多的是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他们的面孔上透露出亲切的光,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更多的是一种淳朴和敦实,和他们聊天,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放松和自然。他们所追求的不是赚钱,一碗凉皮6块钱,一碗面15块钱,而且量足够两个人吃,他们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传承这种民俗,不管是老爷爷老奶奶,只要漫步在袁家村其中,都会被他们身上流露出的气质所吸引。

在后巷里吃得饱饱的,快要到集合时间于是就返了回去,说实在的我更喜欢过后巷,那种淳朴让人难以忘记,往回走的时候,我撇了一眼那家布店,发现里面竟然有体验项目一块钱一次,心中也有点跃跃欲试,于是走了进去,在那里,只有一个人,还是以为老奶奶,墙上挂着许多五彩斑斓的布匹,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我去体验,说是体验,其实是为那位老奶奶填了不少麻烦去,也让我深深认识到这项用传统器械制作的传统布匹是有多么难。那个老奶奶告诉我这里所有的布都是她一个人织的,这里虽然停电了没有电光,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光,这个老奶奶和所有这里的人都一样,他们朴实,勤劳。之前我说的在传统皮囊下是一个个现代的心,但是我发现我错了,这句话应该改成"在传统皮囊下是一个个朴实的心",在这里没有现代化,而我眼里的现代化仅仅只是那些老奶奶老爷爷想让游客玩的更加高兴而做的努力,这里不像南锣鼓巷,处处创新,也不像乌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美,淳朴不由得触动所有人的心,美食和民俗下掩藏的是这个村子的一种精神,蕴藏的是整个关中的民风。在这个古镇不古的时代,该来的更多是一种感动。

在简介上,我发现了这么一句介绍词:"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

 

关中行·袁家小吃

作者:汪雪

 

人物专访6——店主专访

小记者:黄骏崧、张简

时间:2015.11.510:00am

地点:袁家村馓子店

Q您做的小吃已经流传多少年了?起源于什么时候?

A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就流传着馓子这种东西,因为年代太久远,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了。从爷爷传给父亲,再传给儿子,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到现在。

Q您这种东西在大城市里多么?

A馓子在城市也是很多的,现在买馓子的人很多,会用馓子去做很多的美食。馓子不会在集市里卖太多,但是在网上都会有卖,像淘宝都有的。现在的馓子在大城市里都很常见,卖馓子的生意也很好。

Q这个馓子怎么制成?您家的有什么特别处?

A我们这里的馓子用的都是自家的油、自家的面粉,都不会去用外面的那些油,因为不健康,自己做的才健康。我们是用面粉,加盐,切条,刷一层油,然后在油里炸,才成了这一团一团的,其实这一团都是一条条组成的。

Q您对这种小吃的看法是什么?那么馓子现在去传承的人多么?

A我觉得馓子对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帮助很大,现在呢也有很多人在做馓子这个东西,作为一种小吃,它发散的很广,同样,有很多人在传承这门手艺,或是来靠它挣钱也好,总之我们的生活中没出现过太多馓子不代表它不广泛。

总结:我们觉得很多小吃都很濒危,没有下一代去传承,但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可怕,很多特色的小吃还是会有很多人去做,去卖,不会让它们绝于后世。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因为觉得传承是别人的事情而不去做,于是还是有很多正宗小吃出现了没有传承人的问题。既然是传承,就不要为了挣一点钱去改变原汁原味吧,也许只有这些这么淳朴的小巷子里的人才会保留最完整的美味吧。

 

关中民俗博物馆

作者:徐晓希、王怡玮

下午的行程从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开始,带着一股热情高涨的兴奋劲互相分享着刚才大家吃饭的时候自己甩的面。袁家村里的那些陕西味道让大家更加了解了陕北民俗,当然下午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带给大家对"民俗"的了解更加深入。

民俗博物馆里充满着各种从各处迁建过来的,院长花费了30年的时间保护了各种雕刻建筑。这些艺术的瑰宝,设计不觉让人称赞,每一个小小的部分上面的雕画都非常精美,门环上的龙生九子其中最爱在门上的老九,地上也可以见到梅花的砖雕。每一幅墙上的雕刻都有有一个独特的寓意,就像梅与雀——喜上眉梢。在过去,就连建筑都是很讲究的。

不论是在屏风上,还是在石墩上,或是门楼上,每一个图案都有自己独特的吉祥意义,这样的祝福充满了所有的院落,让每一个院落都变的温暖而有人情味。

独居特色的老腔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乐器让会场热火朝天。虽然说"老腔是吼出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觉得老腔粗俗不堪,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粗犷的嗓音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一种婉约的江南和壮观的北京所没有的一种粗犷大胆、豪爽明快的美。它不比"国粹"京剧的婉约清新,它属于粗犷的陕西,它爽快明朗的特色让人大开眼界。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事就要数"定向越野"这项活动。由活动策划组发给每一个导师组一份问题单,根据问题单上的问题来寻找答案,完成任务。同学们看着那张有些难的问题单,微微蹙眉,好像在为难题而思考着。

思考了一会儿,我们就迅速开始寻找答案。霎时,学生们东奔西走,整个博物馆热闹非凡。经过了一个小时的寻找与思考,我们竭尽全力做完了这张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单。从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导游讲不了的知识。每一个人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想,这是可喜可贺的。

对于这次旅程,我们的收获都很多,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它是那样的珍贵脆弱有,它是我们的中国之魂。它沉淀的是我国五千多年的智慧,若不保护,我们只能看到它一点点地消失殆尽。

 

人物专访7——老腔表演者专访

小记者:黄骏崧、张简

时间:2015.11.54:00pm

地点:关中民俗博物馆

Q您唱老腔几年了?

A我唱老腔几十年了,从小就开始学。一年里我们忙的时候就种地,闲的时候就唱老腔。

Q那么老腔有没有人传承呢?

A肯定是有人去传承的,在2006年的时候国家已经批准去传播老腔了,在2008年和2014年都开设了老腔的培训班,这样有两期学员,去传承老腔,老腔,不能就这样被丢失。

Q也就是说这里有很多人都会唱老腔?

A老腔是秦腔的鼻祖,这是源于西汉时期的。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唱,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唱老腔,这个老腔不是想学一下就能学会的,要有上十年的经验,老腔在所有的文化里只是皮毛,但是它从皮影的后台上推了出去。

Q那您的老腔是跟谁学的呢?

A跟我师傅学的,我师傅就是张信民,国家级的老腔传承人,现在七十岁了。要感谢他老人家教我了秦腔。

Q那么老腔在中国有怎样的地位呢?

A文化复兴以后老腔的地位很高,它就是代表了咱陕西,是陕西的一个名片。现在是文化部在大力保护老腔,然后政府也对老腔很重视。我们现在和老腔也去参加各种活动,在英国法国美国香港台湾,还有很多地方也有涉及,最大的代表就是《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还有一个就是《白鹿原》,里面就有老腔的部分。

Q您做了几十年,这每天都很开心?

A是啊是啊,非常的开心,这个唱戏很锻炼身体,这个喊,都是用真声,不是用假声的。刚才看见台上有一位穿黑衣服的爷爷,一直在嚎叫。

Q这个老腔除了陕西的人会唱全国其他的人还有会唱的吗?

A不,西安的这个老腔只有我们这的人会唱。其他人唱歌的韵味不对,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方言也不同,只有这个地方的人才可以唱。

Q刚才看您的舞台上各有各的分工,这个分工是怎样的呢?

A舞台上有一个主唱,其他人都是陪唱,一人唱,大家帮腔。老乡主要唱的是列国、三国、隋唐时期,由于在西汉时期的时候它的粮场是军力保守,外界把粮食抢走,刚才那个爷爷用的那个马号,就是模仿马的声音,我们喊的也是当时喊的杀呀,打呀,这样的。

Q我刚才看你们的乐器都很奇特,这都是什么呢?

A你看刚才提到前面的是马号,就是模仿马的声音,这马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乐器也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用外面卖的乐器唱不出感觉,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Q刚才后面有一个阿姨也在唱,她用的是什么乐器?

A她用的是高锣啊,过去我们老乡传男不传女吗,所以女的唱老腔的很少,现在也只有两个板式。

Q我很奇怪在中间有一位爷爷拿着石头敲板凳,那是什么?

A这个板凳就是我跟你说的,原来打仗是敲船板,现在就改成了板凳,它唱的是换班的时候,所以其实老腔唱的是一个当时战争的场景,然后这个就相当于当时的号子。

Q谢谢您!

总结:看完老腔表演我觉得十分震撼。通过对老腔表演者的专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老腔表演者,也更多地看到了正华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底蕴。我们很庆幸的是这项技艺有人在传承,在保护。虽然我们不能去真正有机会去学习它,但是我们可以为它宣传、去保护它,不让老腔退出中国潮流的舞台,并且更多被现在的年轻人所喜爱。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