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2015·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之巴蜀行(5)
来源:本网 时间:2015-12-17 07:21
诗人·诗韵

——游杜甫草堂有感

作者:郑荔文

不知已读了多少杜甫的诗,偏偏忘不了他那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生于乱世,他的诗便与李白等诗人有着极大的不同,意义深刻,有大量的诗围绕着下层的劳动人民而作。

就在今天,我们来到了这伤时感事诗人的故里——杜甫草堂。

景色,很美。古亭小径,碧水青天。然而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这里的植物,挺拔的松与坚劲的竹。它们都是那样的苍翠,傲然地挺立在道边草间,就像这草堂曾经的主人一般,是为真正的君子。草堂里他的雕像很多,各不相同,却个个有着一个一样的特点:瘦削却伫立笔直。他的脸庞微陷,双眼炯炯有神,眸光深处似乎闪现着微光,望着远方的天。看着这一尊尊雕像,我仿佛见到了一个身着青衫,瘦而高挑的身影。案前,他独坐,桌上的烛光忽明忽暗,他提笔。时而冥思默想,时而写下诗行。当宣纸被整齐大气的字迹铺满,已是深夜。再细看这还原后的茅屋,可以说,这里是有些简陋的,卧室有些小,客厅也不怎么敞亮。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屋子里,诞生了两百余首绝伦的诗篇。走至屋外,望着这茅屋,我不由想起了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诗中所写的感情就恰恰不为自身,而为普天的百姓着想。

参观杜甫的草堂之后,我们也开始了自己的诗会。第一个环节就是朗诵杜甫的诗。一个个同学们走向讲台,或慷慨激昂,或忧悲哀愁,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首又一首杜公诗词。麦克风的回音一遍一遍响彻在堂内,细细听,慢慢品,好像目睹了唐朝的人情风雨。在之后的自创诗环节中,大家更加积极了。刚刚读了那么多诗,了解了那么多事,心中好像诗性大发,想要把自己决堤之水一般的感受倾泻而出。诗歌、词、律诗、绝句,或讲出这几天的游历之美,或道出情感对自己的打动。每一首诗,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都是一种深刻的领悟与成长。在之后,一位研究杜甫的老先生对同学们的表现大加赞扬,他和蔼可亲的话语道出杜甫诗词的魅力,也让我们恋上了诗韵之美,感受杜公诗中蕴含的情。

出了草堂,闻得声声鸟鸣,抬头,之间一行鸿雁向红日的方向振翅飞去。今天,我们领悟了杜甫诗中的情,明白了诗词世界的魅力。此刻,回头望向大门,耳边似乎又响起句句杜甫之诗……

 

面对困难

作者:具慧瑾

这里有竹影深深,水流潺潺,有柴门一个,茅屋一座。我曾经想:看这里清幽的环境,杜甫一定是一个期盼隐居在田园已久的人吧,在这种地方能过得简单幸福少有苦难的。

但通过导游的讲解,我想我错了。杜甫是一个怀有天下大志的人,立志成为一个能辅佐贤王的宰相,又怎么会像我猜测的那样甘于在田园中平静多年?写出"布念多年冷似铁,娇儿饿卧榻里裂。"的诗人又怎么会是甘于沉默、袖手旁观的人?杜甫可以忍受得住寂寞,可以忍受清贫,但却不忍心看万民于水火。哪怕身在山林田园依旧写出多部作品,为百姓抗争。哪怕可以做一个逍遥天地间的山间客,却偏偏要记挂着尘世悲欢。不甘的隐世,是因为希望民间太平,哪怕身在出尘田园,依旧把心记挂在市井。

因为他的很远大,他的路很长很长,他注定不会甘心销声匿迹、隐姓埋名、安心农耕。他的心在社稷,哪怕最大只当过六品的官职,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会很累很累,为了一个达不到的梦想而努力,为了一个非常难的志向而拼搏。颠沛流离,世事弄人。这大概就是他晚年那么消瘦,瘦到颧骨突出的原因吧。但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哪怕颠沛流离到凄惨,他依旧愿意去为志向努力,与我们不过一句话的"男儿志在四方。",于他却有千斤重担。让他度过困难的是勇气,亦是责任。

我想起了杜甫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杜甫对竹的喜爱程度从诗句中清楚可见。我又联想起,杜甫草堂的竹子,高而挺拔,凌云而生,向天而长,就像杜甫的内心般有着凌云之志和宁折不弯的傲气。颠沛流离的生活折断不了他的傲骨,苦难生活磨平不了他的特性,就像竹在在冷风中带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态度来度过苦难。

生活中困难常有,而坚韧和志向则稀少些。有的人被生活磨圆了,说这是自己原本的特性,但他们忘了只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要变成什么样的就不会轻易迷失。有的人面对苦难退却了,说别人根本没遇到过这样的困难,但他们忘了总有人比他们更惨,而且那些人坚持了下来。有的人根本懒得去努力,靠着父母长大,却根本没有社会经验。这些人在现实中真实存在,他们遇到问题容易迷失自我或是放弃,我想这些都不是面对困难的好办法。

世界需要我们正着脸面对,不是低着头也不是扬着头。选一个自己最舒服的姿态,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一把。只要努力,总会把困难度过,等来朗朗晴空、清风万里来迎。

 

游草堂 话杜甫

作者:孟荟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想无论是谁对这句诗都并不陌生。而今我们步入了杜甫脍炙人口的绝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创作之处——成都杜甫草堂。

进门便是林荫小路桑竹绵延,近看文人墨客所爱的翠竹碧叶,草木繁盛,青苔石阶…远眺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好一派悠然自得!没有了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却又平添一丝寂静之美。跨过代表着极高文学造诣的门槛,步过简朴的大堂,穿过绿意朦胧的羊肠小路,终于,被世人传颂至今的茅草屋现出庐山真面目。

那是一座看似平凡的茅草屋,草草数过了客厅,卧室,厨房,书房等这里似乎有着不超过五间小房子的地方。屋旁是一颗楠木,据说是杜甫夜谈的挚友。如此景,如此屋,如此悠闲不免令人觉得这是一片世外桃源之地,住的是爱清净之人。可却恰恰相反。

在我的印象中,杜甫一像是忧国忧民的典范。他才华横溢为官为天下,他自己茅屋被吹垮却心系天下人的屋檐之下是否还安好。今日的草堂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可今日的天下安康,也许足以让这位伟人黄泉之下安然入睡。你大可以尝试着问问这座平凡的茅屋,你曾经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永远考虑很多人。李白杜甫自古以来并驾齐驱,可李白可以肆无忌惮的拥抱湖中的月亮情人,可以醉酒肆意放纵。可是杜甫,他永远不会,因为有一种大义凌然叫天下安则安,有一种志士叫杜甫。

桑梅伴幽人

楠木话长眠

琴筝绕梁延

蜀园最草堂

试问旧主意

平安天下人

今已见情怨

从此喻无言

 

天府之国·都江堰

作者:黄为

我曾幼稚地以为“都江堰”不过就是那个课本里常常提到的水利工程罢了,但当我登临“天府之国”,亲眼目睹了“都江堰”的雄伟壮观时,才真切地体会到后人对于“都江堰”的种种美誉都是名副其实的。

“都江堰”的修建既是大愚,又是大智;是大拙,更是大巧……古代太守李冰仅以田间老农的简单思维,大胆构想,却产生了最澄彻的人类智慧结晶。如果没有李冰,四川可能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不可能成为现在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一面依山,一面环水,青山的倒影映衬在绿水之上,美得像娟秀的工笔画。几个身上涂满古铜色的真人摆出各种行为艺术的造型,一动不动,与这青山绿水相应成趣。

往前走,我们看见一座摇摇晃晃的横江索桥,桥由麻绳、竹篾编成,高高地架起。不少游客在桥上犹豫止步,可越犹豫,它便晃得越猛烈,像是在不耐烦地催促你似的。于是,我一路小跑着过桥,明明知道会让人头晕目眩,却又禁不住偷看桥下的壮观景象:桥下的江水飞奔着,不见首尾,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浩浩荡荡,凌厉锐进。过了桥,我们在江边观鱼嘴------都江堰水利工程最重要的纽带。不远处一个调皮的孩子吹着泡泡,泡泡在阳光下飞舞,变幻着神奇的色彩。这些缤纷的泡泡如放大镜般放大了都江堰绮丽的景色,放大了滚滚的江水,也放大了天边远远的云……

我们顺着一处亭台登到都江堰的最高处,闲适散淡的秀丽成都一览无余。天府之国,名不虚传!这真是“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游览过整个都江堰,忘不了的不仅仅是景色,还有这个名叫李冰的人。他一生未曾留下详尽的生平资料,却留下一座贯通整个四川的都江堰,让世世代代受益无穷,让无数崇敬他的后人猜想他的丰功伟绩。

我想只要都江堰屹立不倒,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天府之国,来过,看过,征服过……

 

返航

作者:吕婧彤

真正的旅行,脚步与心灵一定都在路上,经历后沉淀,沉淀完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旅行的第一天叫做"启程",那么,最后一天就把它叫做"返航"吧。

"启程"意味着开始,和同学老师一起推开一扇崭新的大门,是激动的,是兴奋的,那感觉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憧憬中带着一丝紧张。时光脚步匆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走到了旅途的最后一天。这感觉就是要与默契的你们分别,要与我相识,相知,相爱不久的城市别离。就带着一肚子新学的知识与一份份努力的成果一起"返航"……

同样,拆开来看吧,返航是一个动词,代表着一个动作,那就是返回,可怎样的返回呢?为这一次的旅程做个总结,让自己拥有一个值得惦念的回忆吧。

"返程"时的我们一定是收获满满的。"满"的是知识,"满"的同样是感动与温暖。这些事情都很小,小到一定要等老师动筷子才开始吃饭;小到有一名同学因为海拔的高度而感到身体不适,就会有人自然而然地上前,送一块巧克力,给一句问候。我们在微小中表达深情,在细节中收获感动,我们的情感是那么真,那么深。

但,这些事好似又很大。它可以引起正能量满满的人群效应,从一个生活管理组的几名同学帮忙搬运箱子,整理行李。然后,在悄然间逐渐膨胀到一个导师组的男生,三个,直到全部.......又像,每一次的行进都要等到人齐了才进行,从三人小组到九人导师,再到整个年级,我们都不急不躁,因为,我们明白,北中是家,不可缺一。我们在壮大中付出真心,在膨胀中感受温暖。

就这样返回,带着你我之间的温情与爱一起返航,感谢,一路有你!            

 

大美成都

作者:何心婉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