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科学奥秘开启智慧密码,体味经典文化笃定传承之心。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北京中学开展了“2015迎新年·走进博物馆”的学科实践活动,用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迎接2016年的到来。
本次学科实践活动,八个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跨学科进行设计,确定了六条博物馆线路: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设计了“文艺青年探寻文化踪迹——走进孔庙、国子监”;社会学科与英语学科设计了“走进故宫博物院,感受明清皇家宫殿”;科学学科设计了“走进交大实验室与科技馆”,让学生领略科学魅力,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数学学科设计了“走进北京古观象台”,了解天象观测,探秘天象观测中的数学原理;体育学科和综合学科分别设计了走进空竹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电影博物馆、铁道博物馆。这六条线路从多角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跨年级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路线,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学习、探索、体验、交流、感悟。
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我们将欣喜地发现在跨越千年时空的博物馆中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超乎寻常。
线路一:孔庙国子监
文化之根--孔庙国子监
作者:何心婉
2015年的最后一次外出实践活动,在各色的博物馆中画下了一个完美的收尾。六条参观路线各不相同,根据学科特色确定不同的地点,语文与艺术双双合作,前往孔庙与国子监,沿着历史的脚步去寻找那一条文化之根。
说到孔庙与国子监,其背景之深厚想来也不用再多说。我们跟着讲解员一路参观了解,仿佛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叶都蕴含了无限的奥秘,浸在一派庄严肃穆之中。在孔庙,静静伫立的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上写满了沧桑,许多的名字与字纹都看不清楚,但是他们依然刻在那里,等待后人的发现与瞻仰;于孔子像前,行礼、敬拜,持一颗尊敬之心。尊师重道,老师们传授学生知识,学生感激学习。这种文化、礼仪与道德风貌的传承,至今依旧。
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中心建筑是古诗皇帝讲学的场所,看旁边的介绍绘图,倾听讲学的学子一直排出殿外好远。不禁想象若能到曾经去看一看,那该是怎样一幅光景?环顾左右,整齐的栽种了不少槐树柏树,记得谁说过,古树是最有灵性的,你看那棵触奸柏不就是嘛!那天天气正好,阳光透过树荫筛下来,却也为此添上一抹古色古香。
在馆内,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当时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介绍。看到那排的满满的课表、近乎苛刻的校规与行为准则,心里各种庆幸自己是一名新时代学生。不过,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学习,对于师长的尊重与敬仰,却是不会变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也是极美的。我们组的课题是研究牌楼,金碧辉煌的琉璃牌楼,宏伟大气、精致华美。而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提醒众学子时刻不忘求知的重要。竖立在这一片大地上,无论是题名碑、古树或是这些牌楼,都萦绕着满满的文化气息,儒家思想与教育的气氛,使所有都熠熠生辉。
出了孔庙与国子监,那一幕幕还是不断在脑海中回想。2015的最后一条根,我想我们是寻到了、学到了许多,明年,应该会收获更多吧?
线路二:古观象台
参观北京古观象台有感
作者:谈世堃、张朔
走进古观象台,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与天地自然融会贯通,每一座树立在院内的仪器都是整个院落的一部分,而天文知识就在那不经意间种在心间。
古观象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79年,元朝的天文学家王泃、郭守敬在今天北京市建国门西北侧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机构——太史院和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源头。郭守敬设计的简仪,在浑仪基础上,进行大胆改制和简化,简仪的运转装置在结构上与近代的望远镜的赤道装置几乎完全一样,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具有同类装置的赤道大仪早了300多年。明朝时,北京古观象台则被称为“观星台”。彼时,天文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而台下则陈设有圭表和漏壶。到了清代时,观星台被改称“观象台”,而辛亥革命后则改为中央观星台。
在这次博物馆之行中,我参观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数学起源于量天与量地的学问,所以,这次我可以说是看到了数学的起源。量天在中国古代主要作用是测量时间。可以说,我们参观了中国最早的计时器。
印象最深的是“正方案”:它以不同的直径画很多的圆,太阳光在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指针上产生的影子长短不同,取同一个圆上的两点,链接,作垂直平分线,平分线的方向就是正南北方向。因为太阳在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相同长度的投影时,两终点所连线和东西方向平行,所以任意垂线都是南北方向。
在这些仪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当时几何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但人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对事实的总结,制作出了通过行星运动周期来测量时间的仪器,不可不说是一项壮举。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它们却高于生活,但是,知识总是能够回到生活中的。我想,知识的产生和结果可以说是一个循环,永不停息。
线路三:交大实验室科技馆
走近科学
作者:余佳奥
过去的每年最后一天,往往是在新年联欢会中度过的。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小团队,准备几个令人捧腹大笑的节目。辞别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但是今年终归是与往年不一样的。
当其他学校还在继续着传统的新年联欢会时,我们北中已经选择了“走出去”,走进京城别具一格的博物馆,享受2015年的最后一天。六条不一样的线路,六种不一样的风景。尽管我很喜欢文史方面的内容,但最后还是决定选择科学的线路,说到底,无非是想学习学校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
交通大学的小路,来来往往的大学生,骑着单车的路人,东张西望怎么也看不够的我们。跟着老师的步伐,带着点虔诚的意味,这就走进了大学的实验室。高压电迸发出的耀眼火花、液氮模拟出的磁悬浮列车,还有光影投射到对面墙壁上的,若隐若现的圆点,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叹科学的神奇。实验室的志愿者们耐心地给我们讲其中的原理,双手在空中比划着,语言干脆又简练。听他们用科学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东西,觉得有趣极了。同行的Sam老师坐在软椅上,双手紧握着旧轮胎,一边高兴地大笑,一边在空中旋转。参观的孩子们一下子围绕在他身边,笑着、闹着。等到老师停下来,再认认真真听志愿者们讲其中的原理。于是,在这种自然平和的环境下,学到不少知识。
科技馆,我来过不止一次了。展柜里的那些装置,不知道看过多少遍,而这次唯一令人兴奋的,大概就是和同学们商量着哪个展柜里有可能被编成中考的题目,然后笑着拍一张照片,等着回家好好膜拜。和伙伴们走过四个不同的展厅,每每看到与上课所学知识有关的内容,都感到异常兴奋。
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去的很快。离开的时候,还有点儿意犹未尽的感觉。心里回味着刚刚看过的展览,走过的路,微笑着看向头顶的蓝天。还真是难忘的,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线路四:故宫博物院
这样的故宫那样的我们
作者:李思让
12月31日,2015年的最后一天,微风轻起,我们踏上了一段寻根之旅。若说此次旅途是要迎接新年的到来,我倒觉得这是为了寻找我们的根。冬至刚过不久,紫禁城内外都散发着一种令人感到庄严与紧张的气氛。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在空中俯视那天的故宫,那么就一定会发现,在冬日的暖阳里,我们的热情与温暖。
遥望故宫,角楼与午门的气势,古老的它慢慢的清晰的呈现在我的眼前,遥望与细品的差别只在于此,在于气势恢宏的朦胧之感与独具匠心的精美之感。近观午门,这样的故宫已经不再模糊,屋檐上的角兽,大门上的朱漆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它,当年的它们的故事。就这样,我们的寻根之旅开始了。之前,我曾多次来到故宫,可今天的心情却与前几次油然不同。那天,我感受到的是更多的温暖而不是庄严。在每个展厅中,同学们都细心的观赏着这几件宝物,看着它,想到了当时的明清朝,当时帝王的风采。观赏之余,抬头一看,每个同学都那样的,那样的认真。在我眼中,在这样庄严的故宫中,那样的我们格外的耀眼。“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而我们的心情却在这样的旷世奇观中,成为了另一道风景。认真的记录,拍照,向外教讲解,那样的我们在斜阳中最美。
透过一缕缕阳光,再次看到这样的紫禁城,风采未变的它却又在我们的观赏下变得那么的不一样。更加的美,更加的庄严,却又更加的热闹非凡。想到这样的故宫,那样的我们,就会想起那天,我们的寻根之旅。
线路五:空竹博物馆军事博物馆
空竹人
作者:李翰云
2015年即将过去,在迎接新年到来之前,我们来到了空竹博物馆。
行前在我看来乏味、甚至可有可无的空竹博物馆,到了它的外面,似乎与我想的差不多。没有几个人,加起来二百平米不到的四合院,显得气势和排场小了很多。地面倒是很干净,物品摆放也很整齐,殊不知这方圆二百平米里竟蕴藏着超越我想象中华文化与感动。
讲解员是位老爷爷,一上来他的京腔就让我感到很亲切——一听就是老北京。他的思路很清晰,思维也很快,他的讲解没有稿件,似乎稿子都印在他的脑子里。这倒是让我感到有一种眼前一亮的兴奋之感。之前被冻得不行的我也逐渐被老爷爷的一字一句所吸引。倒不是他讲的有多好,讲的文字有多精炼或者多精彩,也不是因为他的声音多有磁性,但不知为何,却总是能吸引到我、吸引到我们。
从空竹的历史讲到空竹的各种样式、形态,到由此引申的学习方法、亲身经历、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他对于空竹的热爱、对于我们的热情,以及他说的每一句话的发自内心。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吸引到我们的并非他的语言包装或者用词,而是每一个朴实无华却有着真情实感的字、词,打动我们的是他的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真情实感。
他是空竹的传人。如果光讲空竹的历史,空竹的发展,他也能讲很多,但是可能无法吸引到我们。但正是因为他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情感与空竹交织在了一起,才抖出了漂亮的空竹,讲出了生动的故事,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空竹只是一个载体,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一切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投入感情,就一定能做好。空竹人抖的不是空竹,而是对于空竹的热爱、对于中华传统的热爱。他们肩负着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这便是他们成功的动力。
线路六:电影博物馆铁道博物馆
博物馆这一日
作者:赵欣妍
这是我第一次以北中的一员进行参观博物馆,看着我们六年级的“小豆包儿”,再看看学长学姐们,3年的时光,真的改变了一个人。看着几十名同学穿着整齐的校服,我内心真是感慨万千。
电影和火车,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但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的,听一听它们轻轻地,缓慢地诉说……
现在的电影,已经是又吸引人又流畅,但今天我去博物馆,却惊讶地发现百年以前创造出的第一部电影,居然只是一段不到10分钟,没有音乐的视频。但在当时,也让人们为之轰动。感谢这100多年来为电影做出奉献的人们。真希望那些为电影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可以有时间坐在电影院中静静地看着流畅,清楚,五彩,有趣,含有丰富的故事内容。那我一定会相信,肯定会有许多双眼睛留下饱含真情实感的泪水。
下午来到铁道博物馆,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旧式火车,真是倍感亲切。中国,真得发展好快。看着讲解员的嘴一张一合,我的心已经飞到了很久以前,想象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制造出火车,真是一个人类提升的台阶,再想想那些有幸坐上火车的人们,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是多么幸福和兴奋的事情啊!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有了不用真实就可以拍出完美效果的电影技术水平,有了许多高科技的火车,它们是不可缺少,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人类一颗颗享受生活,感受美好和感恩的心啊!如果这个都没了,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次博物馆之行,真是让我乐在其中,学习在校园中没有学过的知识,我记住了,这些“第一次”,它们的美好,我们不会忘,也不能忘,因为,这就是成长!
" type="hidden">
-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 国际教育
- 2024德国队欧洲杯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2024德国欧洲杯24支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