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考古社开展“探访北京人,寻根北京城”史迹考察活动
来源:本网 时间:2016-05-30 09:15
2016年5月21日,北京中学考古文博社团师生一行31人,登上了开往房山区的大巴,开始了“北京从这里开始——探访北京人,寻根北京城”的主题考察之旅。作为北京中学的学子,了解北京的前世今生,成为了我校考古文博社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结合我校阅历课程“中华文化寻根”的主题、社会学科“我的家乡”等校本课程内容,特别策划开展了这次史迹考察活动。

上午,考古社师生来到位于房山区周口店的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学生通过古人类遗址实地考察、博物馆实物展陈与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对话,探访远古祖先。通过电子互动设备,体验远古人类采集、渔猎的原始生活方式,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宏飞博士的指导下,学生们还亲自使用考古手铲进行了模拟考古发掘。

下午,在探访了“北京人”后,学生带着兴奋与留恋,奔赴位于房山区琉璃河的西周燕都博物馆,这里的展品见证着三千多年前北京肇始建城的辉煌。李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对馆中展陈的陶器、青铜器等进行了详细讲解,社团师生收获颇丰。最后,社员们还追寻古人的足迹,来到西周燕都城墙遗址,共同追寻和体悟先人的文明与智慧。

历史一天的追寻与感悟,给考古文博社团的师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还将继续以“寻根”为题,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继承和弘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部分学生观后感

探访北京人

六年级 杨再冉

这里的北京人,可与现在意思的北京人大有不同。这里,在周口店龙骨山,曾经居住着我们的祖先——周口店北京人。他们曾在六十万多年前踏上这片土地,作为猿人,他们比其他人向前了一步,他们会使用火,会打造石器,会狩猎会煮肉,他们生活无忧无虑。过了数万年,他们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别墅”被别人拿来住了,为什么叫它们别墅呢,因为他们的山洞可是冬暖夏凉,我们都喜欢,而山顶洞人没留纸条没打招呼大摇大摆进了人家的“别墅”。聪明的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智慧已经接近我们了,他们爱炫耀爱美,自己喜欢搞点牙齿贝壳挂脖子上。他们中心细的女人还把骨头磨成了针,织衣服,他们最后变成了我们现代的人类。周口店人脑子小力量大,山顶洞人力量比周口店人小但他们聪明,他们慢慢进化成了我们。那时生活,肯定很难,但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

周朝,人人都有一片地,在今天的北京,燕国曾经建都于此,开始了北京的都城之旅。燕昭公护卫周王室有功,封于燕地。昭公的儿子克封为侯,建立了燕国,在他即位时,制造了两件重要器物——克盉and克罍。它们肚子里的铭文透露出了燕国的建立,我们的历史从此开始。

 

论进化

七年级 王雅仪

从鱼到人,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叫进化。通过进化,我们到了现在的样子;通过进化,我们拥有现在的能力;通过进化,我们有了现在的技术。但谈一种东西,它都在进化,进化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

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有着很大的区别。大猩猩的头顶部有凸起,到了“北京人”时期就变小了,而到了现代人,就没有任何凸起了。“北京人”的牙齿大而钝,现代人与之相比就显得小而尖了。“北京人”的牙齿是为了撕扯生肉,而现代人不需要牙齿做这种事,所以很小。由此可以看出,进化是根据环境而进行的,这里不存在无谓的进化。

我们现在烧火、做饭、打猎这些能力都是通过古人类的摸索进化而来的。用火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它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对人类体质进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北京人时期,古人类就已经具备管理火和保存火的能力了。通过在周口店遗址中出土大量石器,推断出“北京人”以石器为主要工具。“北京人”所使用不同技术制造石器,主要分砸击、锤击和碰砧三种方法。这几种石器及制造方法也为后世的进化做了铺垫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器具,与之前相比有相似也有不同,这和时代的需求有关。单谈簋这一种器具,它早期时底部较长,而到了中晚期时,底部变得又短又小。在晚期时,还能看到精美的花纹。这说明,人类的审美与艺术方面已经在进化、在提高。

与“北京人”同一时期的动物还有鬣狗、肿骨大角鹿等,但现在已然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它们也在进化,只是可能走向灭绝。现在的鹿的角没有过大的,因为角太大会不方便行动,所以根据生存方法来进化。我们现在的动物也在进化着,大象的牙由大而长变成了小而短了。这是因为人类的大量捕杀。

我们现在正在进化,只是需要时间去见证。进化尚未停止,也永远不会停止。

 

文物通古今——记考古文博社活动:走进西周燕都博物馆

八年级 郑荔文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每当我隔着玻璃窗在灯光下凝望着它们时,总觉得是在和一个老朋友隔着百年、千年又重遇。这次,当我和同学们跟随学校考古文博社的脚步来到西周燕都博物馆时,那西周时期的大小器物,酒器、水器、食器,从我眼前一一掠过,

曾经我以为西周属于我国历史的早期,大概文物并不会太过精致。不过经过了这一次的参观,我发现自己见识之浅了,也不由为当时的工艺而惊叹。青铜的器物,常常有一种时间流逝的历史感和美感。想来那上面的一层铜绿,必定就是默默见证了三千年的时光流逝,朝代更替。上面的铭文、纹路,无一不是在诉说着它独一无二的故事。一时间便总有一种感觉,看着上面的沟壑纹路,就不由畅想这是千年历史的长河,畅想这河的每一次波动与翻涌,这波浪更好像是要把我带回那个诸侯纷争不休的岁月之中见证一回。

文物通古今。从小至今,每次去博物馆,我都会在每一个展厅前站上好久,任大人催了又催也不肯挪步。当默默地凝望着里面的文物时,它们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言语描绘着自己的前尘往事。久而久之,我似乎就有了一个萌芽中的向往,希望将来自己也能走向荒野、古墓、城墙,也能走向考古发现的路。这一次来到西周燕都博物馆,看着这许多西周时期的瑰宝,伯矩鬲、戈父甲甗、圉卣、祖丙尊等等,每一件都让人禁不住为之惊叹。又聆听着我们满腹才华的王老师和北大考古系李博士的讲解,顿觉在博物馆的时间过得太快,隔着车窗眼巴巴告别那里时,满心是恋恋不舍。

也许,当将来某我真能实现梦想时,也一定会想到今天,会想到这件伯矩鬲、会想到我们北中考古社团中的每一个讲座、每一次活动、会想到老师指导的身影……我不知道将来是不是真的能够实现这个梦想,但我会朝那个方向努力。

期待那一天。

 

部分家长观后感

八年级 翟与宁家长

周末早上的阳光,温暖和煦,包裹着我们每一个人,身体是温热的,心也是温柔的,能有机会和北中考古社一起去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及西周燕都遗址,还有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随队讲解,自己也是第一次去这两个地方,心里自然是充满了期待。

此次活动中,我还作为一个志愿者协助老师的工作,我作为旁观者观察着老师和同学们的相处方式,北中的老师一定是付出了十二分的爱,收获到了同学满满的尊重与信任,王良老师细心的准备好所有出行的物品,路上关心着每一个孩子,关注着身体不适的孩子,他幽默的很,又总是故意装出一脸的严肃,就像个大哥哥一样,其实和孩子们早已打成一片,又要时不时拉开些距离,用孩子们的话说:王老师经常会冷幽默,幽默中不失文雅与可爱。

一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回到学校的家长接待室,坐在沙发里,望着窗外的草坪和那三匹白马雕塑,我想,岁月不老、夕阳正好。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